APP下载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

2019-09-12王美亚

考试周刊 2019年59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一体化载体

摘 要: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路径有很多,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如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

关键词:课题研究;载体;教科研训;一体化

教科研训一体化是指学校管理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效能最大化为追求,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培训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教师研训模式和研训理念。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路径有很多,可以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学习共同体,也可以培养骨干教师为抓手。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谈谈如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

一、 确定课例研究主题,引领教师明确教科研方向

一直以来,校本教科研训低效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研究主题,没有系统性、缺少专业引领,研究内容碎片化,忽视科研成果的积累。为了提升校本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效,朱棣文小学以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儿童学习导向的教学行为改进研究》的研究为引领,根据课题的内容和进度,有序制定每学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计划表。

以上学期为例,学校主要推进了省级“十三五”课题的子课题《学科学习图式与学科教学行为双向建构的研究》的研究。学期初,课题核心组组织全体教科研组长集中培训,明确本学期教科研组的主题和任务,根据《朱棣文小学课例研究指导纲要》,每个教科研组自选两个课例进行研究,期中前完成一个,期中后再完成一个。期中阶段,教科研组长在学科大组内进行交流。

二、 寻找课例研究文献,借助科研培训提升理论素养

为了让每个教科研组能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学校决定分两个层次进行文献资料学习。一个层面为教科研组老师自主收集有关学科学习图式与学科教学行为的文献,借助信息化技术,都上传至学校课题研究的网络平台,这样更加方便每一位老师随时点击学习,旨在让每一个老师都动起来,学起来。另一个层面是教科室层面,组织课题核心组成员进行有关学科学习图式与学科教学行为的文献综述研究,文献综述一旦成文,就下发到各教科研组集体学习,旨在协调平衡每个教科研的理论学习程度,确保每一个老师能了解有关课例研究的文献资料,有效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素养。

三、 潜心实践课例研究,教研科研培训比翼齐飞

由于科研适时介入,因而有效引领了教研的方向。下面以高数组为例,具体谈谈教科研组如何潜心实践课例研究,让教研科研培训比翼齐飞。高数组开展的第一个课例是《和与积的奇偶性》研究。第一次课例研讨,组内老师就本课的知识模型、教学思维导图、学生学习图式、教师教学行为等进行了研讨,厘清了本课的教学核心问题、教学难点;第二次课例研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组内两位青年老师进行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次活动明确这节课观察的主题,并就课堂观察进行了分工与解读,随后进入课堂进行观课;第四次活动是结合观察记录表进行主题式议课,提交观课反思。由于课例研究基于一线课堂,老师们普遍感到课例研究很接地气,觉得在科研引领下的教研更加系统化、专题化,课例研究是教科研活动的一个好抓手。

四、 联盟内展示课例研究课,实现联盟校间教科研训一体化

各联盟各校均有各自的研究课题,虽然课题的层次不同,课题的题目不同,但是基于课题展开的课题研究课,在促进教科研训一体化的作用是相通的。各联盟校基于各校是科研实际水平,课例研究路径、策略不尽相同,客观存在的资源差异,正好为联盟校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

朱棣文小学联盟各校本着合作、分享、共赢的理念,成立了科研协作共同体,由各校的科研副校长、教科室主任、科研骨干共同参与。各联盟学校每学期自主申报课例研究课的大致时间,盟主学校负责协调安排好联盟校间课例研究课的周次,期初统一下发联盟各校,旨在让联盟各校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提前打磨课例研究课,撰写好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方案。方案首先简单介绍学校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接着具体介绍本课例主要想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想解决一个什么教学问题,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予以实施,预期想取得什么样的成效,最后附上“课堂活动单”。

朱棣文小学作为盟主学校,率先在联盟内承办课例研究课的展示活动。活动分三个议程:一是骨干教师执教课题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其他老师观课记录;第二个议程是课例研讨:(1)上课教师说课,重点介绍本课的研究主题、活动设计的意图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2)教科室主任汇报课题的进展,并组织研究课题组老师和各联盟学校参加活动的科研骨干围绕观察记录表一起议课;

(3)科研处的专家为本次活动做点评、为学校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做指导。实践证明,这样的课例研究活动,让联盟内参加活动的科研骨干对什么是课例研究,怎样依托课例研究实践教科研训一体化有了明确的认知。在盟主学校的带领下,朱棣文教育联盟内各校的课例研究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五、 打造精品课例研究,呈现教科研训一体化成果

在一线教科研组普遍开展课例研究的同时,学校教科室基于教师的研究成果,重点打造精品课例,充分呈现教科研训一体化成果。下面以高数组研究六年级《认识比例》单元为例,具体谈谈如何打造精品课例。

(一) 基于单元前测问卷,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教科研组依托前一个子课单元前测的研究成果,发挥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单元前测问题,并在相应班级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起点。教科研组老师在分析单元前测问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比”的相关旧知掌握良好。对于比例尺,大部分同学不知道,班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地图上见过,但是也不理解它的意义。根据老师历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求放大比例尺的时候,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用“小的数”∶“大的数”(典型错例),而非“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看来比例尺的教学还需动一番脑筋,让学生学得有趣又記忆深刻。

(二) 精心梳理單元导图,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结构

教科研组还仔细研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比例》单元的介绍,明确了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它是比例、比例尺、面积变化的学习基础。基于单元前测,发现比例尺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比例尺包括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两种。一路思考一路整理,就形成了《比例》单元概念导图。在单元教学起始课的伊始,向学生做简单介绍,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知。

(三) 重组教材,借助“地球仪”,全力打磨《比例尺》一课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比例尺》一课,因此教科研组的老师把目标聚焦在这一课例的研究。怎样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怎样才能让他们开窍,对知识产生兴趣呢?激发学习欲望的方法有好多,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活动、一次鼓励、一个情境等等,正如卢梭所言: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基于前测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对比例尺知之甚少,而且知道的同学也是在地图上见过的。于是教科研组决定这样设计教学。

第一层次:创设情境,揭示新知。准备2个不同大小的地球仪,提问:为什么这2个地球仪上的中国版图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初步感悟大小不同是因为缩小的比例不同。引出比例尺六千万分之一,比例尺四千万分之一。

第二层次:探究新知,理解意义。

1. 自学课本,思考问题:什么是比例尺?说说比例尺1∶60000000的意义?

2. 集体反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1∶6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六千万分之一;或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60000000倍;或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60000000厘米(即600千米)。

第三层次:内化理解,灵活迁移。在比例尺1∶60000000的地球仪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大约是2厘米,那么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第四层次: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在比例尺1∶60000000的地球仪上量得()到()的图上距离是()厘米,那么()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2)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200千米,在一个地球仪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2.5厘米,你能求出这个地球仪的比例尺是多少?

教学实践证明:地球仪这一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大家都见过。但是之前看地球仪可能关注的是七大洲、四大洋、赤道、经纬线等等。而今天老师却带着大家从熟悉的地球仪出发,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秘密:缩小——按不同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的意义——求实际距离——求比例尺……因此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比例尺的学习之中。教科研组集体的智慧成就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老师们再次品尝了科研引领教研的价值与魅力。

以“课”为中心,立足“课题”与“课堂”,一直是朱棣文小学教科研训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科教融合”理念引领下,我们将继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力争在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研究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荣波.课题研究共同体: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载体[J].教育科学论坛,2008(11).

[2]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王美亚,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一体化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