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教案写在书上”实践心得
2019-09-12赵宝田
赵宝田
摘 要:“把教案写在书上”是二十年的经验总结。这种做法既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活动空间从讲台解放出来,从而随时实现对学情的监控,又可促进教师的深度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这种做法需要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
关键词:教案;改革;心得
一
说实话,从教二十年来,我写教案的目的只有一个:应付检查。其实说“写”教案也不够恰当,应该说是“抄”教案。从市场上买本优秀教案,一抄了事。这样的“抄”也往往在上完课之后,对上课本身已无影响;抄的时候也是有删无增,毫无创造可言。参加工作以来,这样的“教案”我已写了几十本,除了应付检查,我硬为自己找了另一个写下去的理由:练字。只是几十本的“教案”练下来,我的字还是看不见有多大长进。
需要声明的是,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可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精心准备的。这么多年来,我在备课上所花的时间可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它几乎占去了我的全部业余时间!
可能有人会问:既如此,为何不写教案呢?
其实我是写过教案的,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写过几次,后来觉得没必要了。因为我那时所写的教案跟那些“优秀教案”大同小异,拿着自己的教案去上课并不比拿着“优秀教案”去上课更有优势。另一个原因是时间问题。我是教语文的,当你晚上备着第二天的新课,在研读教材,参看教参,试做习题,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再结合“优秀教案”确定教学方案后,如果再把教学方案写下来,非写到半夜不可!像这样偶尔一次问题不大,如果第二天、第三天也要重复这样的生活,人是受不了的。况且确定教学方案时以“优秀教案”为基础,直接在上面进行增、删、勾、画,不仅方便而且不影响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发现理想中的“写”教案不现实后,就变成了空闲时间的“抄”教案了。
有人可能会对我这种以“优秀教案”为基础的教案设计法不以为然,在这里我要为自己辩护几句。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毫无经验的新教师来说,这些“优秀教案”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找到教学门径,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我记得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有一种教案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延边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其中有不少教案直接出自教科书编者之手,这些教案能让我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及教学的基本流程,科学艺术地进行教学。在阅读这些教案时,我真是如饮甘露,眼界大开,甚至豁然开朗,大呼过瘾!我认为我在工作初期就在课堂教学上略胜其他同事一筹就与我这种喜欢研读学习“优秀教案”的习惯有关。
二
像这样拿着“教案”上了十几年的课后,一种苦恼逐渐产生并日益强烈,那就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老是缺乏独创性,而只能在“优秀教案”后面亦步亦趋,也就是说我已对“优秀教案”产生了依赖,离开了“教案”我就上不好课了。这么多年对“优秀教案”的使用并没有让我对教材的处理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处理能力得到多大提高,反而让我产生了某种惰性。比如,对于一篇课文我不会去深入思考怎么设计才更合适,只要大致按“教案”的流程推进就行了。
如果这样缺乏个人独创的工作方式能取得好成绩倒也罢了,关键是我越来越发现正是这样的工作方式导致学生的成绩难以有明显提高,而自己对改变这种情况却有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让我对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甚至对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失去兴趣。
总之,对“优秀教案”的依赖已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到了不得不突破的时候了。突破的契机出现在前年,学校让我带高中语文课。这个学校的高中学生基础较差,底子较薄,不良习惯甚多。上课时如果不随时在教室内巡视,而只是在讲台上教授,学生干什么的都有,诸如打瞌睡、看课外书、做其他科作业、玩手机等,不一而足。而要不断地在教室内巡视,则必须离开“教案”,因为拿一本教科书边上课边巡视较方便,如果既拿教科书又拿教案就不那么方便了。没办法,我只得把一些重点记在教科书上,利用上课的间隙到讲台上看看教案上的教学流程。
我以前从没有把要讲的重点记在书上的习惯,虽然经常看到一些同事这样做,但我总认为没必要,只要把教参、教案等摊在讲桌上就行了,何必要费心费力地记在书上。我现在突然认识到记在书上以及课堂巡视的重要了,如果你不关注学情,只顾自己讲,效果当然寥寥。你在上面讲得再卖力,学生不听又有何用呢?我也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没有取得突出成绩也应该与此有关了。
这种思想一旦形成,我记在书上的内容就越来越多,上讲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除了书上记的外,需要看教案的部分已经很少,只剩下一些大致的流程了。我突发奇想,若是将这些也记在书上,在课堂教学中不就可以完全抛开教案、教参的牵绊了吗!“把教案写在书上”的思想至此形成!
在把教案写在书上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教案”上的内容太多,教科书上的空白又太少,必须精简;“优秀教案”上的不少内容针对的是基础好的学生,显然不适合眼下我的这些学生,必须根据学情做大幅度改造。这期间,我又有幸聆听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课程,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在写教案的每一个步骤,我都会考虑它的“有效性”,可能无效或没有大效的坚决去除,只保留“干货”。想想以前依赖“优秀教案”的日子里,我何曾这样用心过,想着反正“教案”上有,教参上有,到时候照着讲就行了,不必深究,结果有不少内容讲过后才觉得效果不好,不如不讲,但已经晚了。
像这样写着写着,我发现,我在创造。虽备每一课都耗费我大量时间,但每一课备完后,我都有一种创造的成就感以及莫大的满足感。而备课的成果应用于课堂实践中也成效明显。由于不断地巡视,我的课堂上学生完全没有违纪的空间,由于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是适合学情的,因而是走心的。以往课堂上那種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两张皮”的现象不见了,有的是师生互动的趣味与融洽。创造让我重新找回了工作的激情与自信。当同事在抱怨学生是多么地厌学、多么地放肆、多么地为所欲为时,我在想,真的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吗?当看到我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骄人成绩而本人又从未追求“题海”时,我在想,“把教案写在书上”真的是功不可没啊!
三
“把教案写在书上”与一些老师把教学的重点内容记在书上是不同的:后者是零碎的,前者是完整的;后者是不自觉的习惯行为,前者是有清晰目标的改革举措。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书页的上部空白处写上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在旁边的空白处写思路梳理、语句赏析、词语注释等,在下面的空白处写重点问题研讨等内容,课后习题答案也写在当页的空白处。这种做法的优点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由于书上的空白处有限,你在写教案时必须深入思考哪些是重要的必须讲的,哪些是次要的可以不讲的。有些内容看上去似乎都很重要,在备课本上写教案可能都会写,但书上位置有限,你必须作出取舍,因而你必须进一步思考权衡,终究在你做出选择时,你对教学内容可能就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书写空间竟能激发人的思考深度和创造性,这也算是一种倒逼机制。这种倒逼机制也直接促成了两个问题的解决:(1)可以克服语文课长期以来存在的随意、散漫、不得要领之痼疾;(2)创造性的工作无疑是治疗职业倦怠的良药。
其二,方便,不仅书写方便而且使用方便。在书上写教案要比在备课本上写教案少些不少字,比如引用文中的例句可以直接在文中画出,要想醒目点可以用红黑双色,甚至红蓝黑三色;课后习题也不用重抄了。由于写在书上一目了然,一些提示性的小问题也可省略了。使用的方便自不必说,上课时只拿一本书就行,省去随时看备课本的麻烦,也减少了不少心理压力,这一优点也直接促成了下一优点。
其三,解放了教师的活动空间。由于不用看备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教师就可以不必把自己局限于讲台而可以拿着一本书在教室内自由巡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越来越发现,一个教师如果只顾自己讲课而不随时关注学情,效果多半是不好的。想让一个班级不要出现一个违纪的很难,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随时巡视,及時发现违纪并纠正,甚至随时预防违纪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的活动空间是自由的。如果一个老师一会儿看教材,一会儿看教案,一会儿又要看参考书,自身搞得手忙脚乱,哪有看管纪律的精力和空间。自从摆脱了教案的牵绊后,我的课堂是很难发现违纪行为的,因为他们没有违纪的时间和机会,有些人一想违纪就可能被及时发现,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放弃了在语文课违纪的念头,这样的课堂哪能没有好效果!
“把教案写在书上”的教改实验我已进行了一年多,虽成效明显,但有一点很无奈:我仍要在备课本上写教案!因为学校查教案只查备课本。由此我想到有多少教学改革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啊!
付出半生的时间悟出一个道理,代价有点大,但“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也应该庆幸!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