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需要培养“钝感力”

2019-09-12赵金余

新课程·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感力老师教师

赵金余

有次晚自习,我刚推门进到教室,恰巧看到一名学生无所事事地前后张望,于是就让他站起来帮我收作业,没想到他竟一摔书,坐下了。这让我始料未及,加上年轻没有经验,一冲动就狠狠批评了他,也导致整整一节晚自习教室里气氛都不好。晚上回去,越想越觉得自己太鲁莽了。其实当时我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高三学生压力比较大,偶尔难免出现给老师“对不起”的情況也能理解。问题是:当老师遇到这种尴尬的事情时,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呢?该如何处理且尽可能将大问题化小,甚至化于无形之中呢?这时,我想到了一个词——“钝感力”。

“钝感力”是迟钝、木讷吗?此处非也!它是一种大智慧。按照这一词的发明者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即是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伤痛与挫折,不气馁,保持一种“迟钝”的顽强意志。对于教师来说,钝感力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呢?

首先,钝感力包含有一种隐忍力。教育者最忌心浮气躁,原因是:其一,他的受众者,是一群从不成熟渐渐趋于成熟的孩子,他们必然会出现执拗、敏感、叛逆、多变等青春期的特有状况。

其次,学生在特定知识或技能领域内,不如老师反应得快、理解得深是正常的。这时,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比较重要的引领人——老师,就需要良好的隐忍力。老师也可以这样想想:自己也有过这样的叛逆期啊,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不一定就比学生做得更好。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诸多“忍者”: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雍正受尽磨难登帝位,文王忍拘而演《周易》,孙膑忍残而著《孙子兵法》,屈原忍痛著《离骚》,司马迁忍辱著《史记》。他们的坚忍,执著,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的。但我这里所说的“忍”,却更多强调的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比如老师已经讲了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能自如地运用某种做题技巧,这时候,老师千万莫要过多训斥,更不可越俎代庖。不如给学生宽限一点时间,慢下来,细细讲,让他们的“胃”尽可能更完全地消化这些“知识大餐”,一味求快,未必就好,有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就像金庸小说中谈到的打狗棒法,最精要的并不一定是快,而是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是越慢越能发挥它的威力。多点“糊涂”,多点微笑,给学生一把温暖的推力,让他们在过程中增强自信。

钝感力也含有着难得的包容力。这是一种大海般的宽容,天空般的大度。面对学生,我们是长辈,就应该有恰当的长者风范。就像英雄要有气概,太阳要有无私一样理所当然。一方面严格要求必不可少,严师则出高徒,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当然不能太过迁就他们了,因为“迁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可事事严,时时严,须知物极必反。事无巨细的斤斤计较,微小的事情也上纲上线到品德方面,似乎太过了。如此束手束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它不但营造了一个严肃、压抑、沉闷的学习氛围,而且破坏了学生轻松的心情,压制了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更扼制了他们心灵的自由,一个刻板、毫无生气的学校怎么能培养出世界顶尖级的人物呢?老师不但要赞扬他们的优点,更要对学生的羞涩投以微笑,对学生的捣蛋报以和蔼,对学生的烦躁给予谅解,对学生的稚嫩伸出援助之手,对学生的迷茫示以方向,接受他们身上的缺点,倾力改之,或许学生会因此而改变整个人生。蔺相如引车让廉颇,楚庄王绝缨有大度,都是对我们的启示啊!

钝感力更是一种专注力。尤其在现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较大发展的今天,老师更需要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定力。追求经济的大发展,追逐名与利,并不是一定就不好,但是教育包含着最珍贵的、最值得坚持并传承的文化,任重而道远,这艰巨的使命由谁来担当?只有文化人。而老师就是其中一分子,并且是将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某些方面发挥的钝感力轻重程度很重要,过重不好,但过轻也不好,因为毕竟我们要谋求的是一个民族更健全的发展,如果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势必会导致与社会现实脱节的后果。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在哪些方面更注意点呢?比如较少关注他人财富的增长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迅速忘记不快之事等,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关注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上等等,认真做一名让家长和学生都拍手称赞的好教师,这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追求!

总之,培养教师的“钝感力”,实则是教师对自身文化学识,道德修养,人生艺术的智慧境界的提升,面对挫败,误解,诱惑乃至歧视等却能使我们保持平和、坚忍心态的钝感力,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感力老师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钝感力》
我们的人生需要钝感力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