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9-12马英锦
马英锦
摘 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性要求。因此,新时期在全面推进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培养措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初中是地理学习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会对其以后的地理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只有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地理学习。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更加倾向于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理知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必要,但实际上,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绘图进行地理教学,并合理利用启发式的提问方式开展实践活动。
一、运用绘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巧妙利用图像进行新课导入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好地进行新课导入。如果没有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新课导入的话,会使之后的教学变得生硬呆板,很容易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应用图像导入的方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新课导入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一般具有时效性和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图像是非常适合进行新课导入的,因为图像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且采用图像教学的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对《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一课题进行教学的时候,在正式进入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上不同宗教和不同国家的建筑,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图片的欣赏,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接下来的教学中,接着教师进行后续的内容教学。通过图像新课导入的方式,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图像进行课文问题设计
在地理教學的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课堂提问这个环节有着强烈的排斥感[1]。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加入图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问题和图像有效地结合,以图像作为基础,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的图像来设计相关的课堂问题。如问同学:“同样是南纬30°的地方,为什么有些地方是沙漠,但是有些地方确是水乡呢?”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像的引导,积极地进行问题思考,这样一来原本的教学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图像分析技能
在图像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图像分析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一幅幅小小的图像提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从而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如在对《中国的地形》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中国的地形图,然后让学生自习观察中国的地形图,从而引出比例尺、图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中国的地形图分析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以及地势分布的大致情况,进而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等相关的知识也就一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了。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图像分析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地理学习和教学的效果。
二、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教学以文本教学为主,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了解各种与地理相关的内容。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2]。需要注意,实践活动应当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发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与他人进行比拼,这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各种各样的人,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包容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观念。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影响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绘图教学,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聂利红.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落地策略研究:以“民俗与旅游”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6):83-84.
[2]朱丽明.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为例[J].地理教学,2018(4):53-54.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