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求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性研究

2019-09-12蔡文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人才

蔡文春

摘要:在系统梳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职教育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探讨其作为人才“供给侧”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侧”的策略与措施。研究结果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供需平衡,也可为高职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人才;供求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4-0185-0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it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s the “supply side” of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mand side” of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conduciv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tter meet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balance of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b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urbanizatio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强调了“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针。新型城镇化需要的“人”,应该具有先进理念,具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高新职业技能,具有较强政治参与能力,能适应城镇产业结构升级,能有效促进城镇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城市功能分区完善等。这样的“人”,是一个具备高职业技能的高素质群体,同时也强调个体的创新和个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以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为导向,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从经济学供求理论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人”的需求侧,而高职教育则是“人”的重要的供给侧。因此,以新型城镇化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层次结构,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出满足新型城镇化所需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课题,这也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目前,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两点。一是探讨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这类成果主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的主要功能展开研究。如徐彦平等[1]认为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必将随着城镇化发展而增加,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职业教育将会大有作为。宋正富[2]认为职业教育在促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得来”“留得住”“有尊严”“讲文明”等四大功能。这类研究视角较为宽泛,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二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着眼点,探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所学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下,高职教育从优化资源配置[3]、人才培养模式[4]、专业设置[5]等多方面探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有效途径,促进高职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此外,也有研究从微观实证的角度,以某一区域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和人才培养路径。

已有的研究为高职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缺乏对人才供需两侧的深入调研,研究较为宏观,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个案研究。因此,在系统梳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高职教育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微观实证的角度,从供求双方分析高职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性,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达到人才“市场出清”的理想状态。同时,为高职教育管理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  高职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关系

高职教育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人才供需的两个子系统,一方面子系统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另一方面两个子系统又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图1)。首先,人才需求侧子系统内,随着城镇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劳动力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城镇产业结构也随之进行调整、升级。其次,人才供给侧子系统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合理规划教育规模、科学设置专业结构、配备相应教学资源、推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各个环节紧密相扣、良性推进才能真正实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升,将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充裕的发展条件,同时也对人才需求数量、层次、结构、质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需以适应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自身教育规模、教育结构,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6]。中国高职院校全日制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经受了高考不理想的冲击,但高职教育将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重塑他们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严谨、勤奋上进的现代职业情操,将他们培养成“身怀绝技”、拥有多样化技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能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对多样化工种的需求。高职教育使得这个学生群成为拥有一技之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切实彰显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另外,高職教育进行各项社会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各种培训,改善就业结构,做到了精准“智力扶贫”,带动了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2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对高职教育的诉求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形成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在人口、土地、财政、投融资、社会保障和行政区划等方面加速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几年,是四川省城镇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农村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农村地域逐渐演化为城镇,新型城镇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城镇质量得到不断提升。长久以来,中国“地域城镇化”超前于“人的城镇化”,实际上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变,也伴随着乡村文明向城镇文明的转变,新转移人口应该从心理、思维理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融入城镇,增强学习能力,积极参加政治活动,适应城镇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促进城镇治理模式的变革、城市功能分区完善等。要完成这些“人”的转变,首要问题是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和提升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这便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使命,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

2.1  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

截至2017年,四川省高职(专科)院校58所,当年招生人数22.43万人,约占高校招生总数的48.48%。这部分学生大多刚经历了高考的不理想,帮助这个群体树立自信,挖掘其自身潜力,将其培养成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身怀绝技”、拥有多样化技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据调研,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专业选择时主要考虑学校、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小和工资收入高低,这就容易出现报考“热门”专业的现象,结果毕业后面临“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状态,就业机会、工资待遇下降;相反,一些较“冷门”的专业,因为毕业生数量少,劳动力市场反而“供不应求”,用人单位需提高待遇才能招聘到所需人才。经过这样几番周期性的波动,人才供需才能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这也与经济学供求理论的蛛网模型契合。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能盲目跟风,不顾自身办学条件设置各种所谓的“热门”专业,一方面宏观上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的人才需求,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规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从微观着手,从课程改革、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等多方面锻造学生现代岗位情操和素质。

2.2  构建合理有序的社会培训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定会产生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各种用工需求,特别是第三产业,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贸、物流、保险、金融等行业迅速发展,用工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尤其是对具有中、高级资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必将增大,这将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据统计,2015年四川省约有2 500多万农民工输出,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占66.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4.7%,多从事建筑、制造、批发和零售等行业,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较弱;留守农民中初中文化程度占30.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同时,随着农村地域逐步转变为城镇地域,将产生大批失地农民,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亟需获得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获得在城镇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政府牵头,高职院校主导,联合企业,一方面构建“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合理有序的教育培训体系;另外一方面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开发适用度较高的课程,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失地农民、转移人口及留守农民都可以获得公平的教育培训机会,从而获得一技之长或取得相关职业资质证书。

3  高职教育适应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的策略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川信职院”)地处四川省广元市,位居成绵广电子信息产业带、川东北经济区,毗邻四川军工电子、军民融合产业园和广元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省惟一一所电子信息类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电气工程系、数字艺术系、汽车工程系、基础教育部等教学单位,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数控技术等41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专业体系。多年来,川信职院努力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促进人才供需的有效耦合、对接(图2)。

3.1  “144”办学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川信职院形成了“一支撑、四联动、四平台”的“144”办学模式(图3)。即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元市共建为支撑,强化政、行、企、校四方聯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平台、集团化办学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四大发展平台。川信职院先后与联想、华为、中兴、谷歌、西门子、京东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成联想、中兴等企业学院,组建了数十个定向培养班,逐步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追踪调查毕业生信息

多年来,川信职院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从就业率、就业收入、就业行业和所学专业的匹配度等多方面了解学生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多方诉求,为学院适应人才需求导向,不断调整自身教育规模、教育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方向参考。同时,各教学单位针对自身专业特征,对用人单位、家长、毕业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访谈、调查,努力构建能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育人模式。

3.3  积极创新社会培训体系

川信职院为进一步满足区域新型城镇化需求,针对接受培训者特点,系统设计培训内容,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创新培训渠道,累计培训人才逐年提升。

3.4  加强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只有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层次结构,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才能培养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川信职院不断调整专业数量和规格,加强专业建设所需基础条件,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努力促进专业管理与区域经济文化的高质量有效整合。现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专业2个,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

3.5  “课堂—岗位—课堂—职场”教学体系

多年来,川信职院不断深化工学交替,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多项深化教学改革措施。将企业行业用人标准引入教学,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真实工作岗位中检验所学知识,从岗位回到课程学习再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然后再在实践中给予检验。通过“课堂—岗位—课堂—职场”的循环练习,锻造了学生严谨、勤奋上进的现代职业情操,使学生掌握熟练的生产技能,能在走入职场后顺利适应职场要求,很快融入职场工作体系。

3.6  重视双创教育

川信职院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将双创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高职院校双创工作的运行管理制度,建设了院、系层面的双创实践基地。不断改造升级川信职院大学生创新俱乐部,在川信职院信息工程系建设了“IT大学生双创训练营”,并全程指导其运行。

3.7  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

文明文化教育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上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文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川信职院广泛汲取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持续打造优美自然环境和优越人文环境的“双优”教育环境,长期开展一系列有益活动,如“悦读”“川信大讲堂”等,从各个层面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的全方位需求。

4  小结

城镇化的发展本质是人口的城镇化,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人才供需的两个子系统,一方面在子系统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另一方面两个子系统又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川信职院创建了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宏观上合理规划人才培养规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观上促进专业建设;微观上进行课程改革、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等,3个层面紧密相扣,锻造学生现代岗位情操和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方位的需求。今后,围绕“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性”,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求,探讨人才供需两侧适切、耦合的机理、路径和模式,应是研究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彦平,马宝成,何万丽.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35-39.

[2] 宋正富.職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J].重庆高教研究,2013(5):37-40.

[3] 丁正荣.新型城镇化视域下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6):14-16.

[4] 刘江红.新型城镇化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影响[J].辽宁高职学报,2018(1):14-16.

[5] 周  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之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4-16.

[6] 吴同喜.探析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路径——以城镇化进程为视角[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72-74.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人才
人才云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