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家教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9-09-12丁红兵
丁红兵
摘 要:教育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地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努力,并与之相结合。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教育的一大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成长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家长和学习的融合教育模式非常有必要开展。这种家教融合的教育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在校信息和成长状况,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更灵活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方式。
关键词:农村;初中;家教融合
家庭是孩子最初学到东西的场所,家長教给孩子的也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家长的做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学校和家庭对孩子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教融合的教育实践模式巧妙地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学校受到教育的同时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能够对学生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影响深远。
一、构建农村初中家教融合教育的氛围
由于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他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逐渐地发展成熟,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想法,其身心变化巨大,而且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以后的发展很关键。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很乖,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到了初中孩子开始叛逆,不服从父母的管教,成绩也很糟糕,对孩子的这种变化父母往往会感到疑惑,想要找到变化的根源并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家长不仅在家关心孩子,而且还要关心孩子在校的一些状况,了解具体的情况。这就需要家庭和学习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共同培养学生。
大多数家长认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占很大的地位,而家庭教育则是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起着辅助的作用。其实这种思想对于家教融合的实践是不利的,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农村初中家教融合教育的氛围。因此在家庭和学校融合教育的时候,他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对农村初中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家长应积极参与。对于初中学生的培养教育方案,学校应同家长一同商议,达成共识,共同构建良好的农村初中家教融合的氛围,以保证初中学生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促进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成长。
二、丰富农村初中家教融合教育的方式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到一致和感情的畅通。在家教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沟通很重要,有效的、良好的沟通更重要。所以,对于学校和家庭双方的沟通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利用多种方式与农村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教师对所采取的手段要利用得当,已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一可以采用最常规的方式,即电话沟通,但这种沟通方式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都不太高效,也许在家长打电话的时候老师正在上课这种时候是不方便接听电话的。因此电话沟通可以在老师和家长都有时间或学生有什么突发事件是可以使用。其二,可以采用作业沟通的方式,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写完家庭作业后要求家长对其进行检查与签字。在这个机会下,老师可以利用作业与农村家长进行沟通,老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和一段时间的学习成长状况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家长在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在校情况和成长,家长也可以在作业本上写出自己的问题。当然,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注意语气和用词。其三,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今,各种沟通交流软件层出不穷,如QQ、微博、微信等,所以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老师与家长共同建立一个微信群或QQ群,以便随时地交流自己的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的看法,了解学生的在校状况。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学校的网站,丰富上面的内容,让家长有更多的了解。学校利用多种沟通方式与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共同为学生的教育保驾护航,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重视农村初中家教融合教育的主体
学校是学生教育学习的主要场所,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在农村初中家教融合实践的教育模式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对于家教融合教育的模式的接受方式和反馈情况以及学习成长的状况。
在处理一些对于学生不太严重的问题时,老师不要先告诉家长,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所以老师要先跟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看学生的改正程度和今后的表现情况。在一些必须要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情况下,学生与家长应当都在场,老师可以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家长了解具体情况,学生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帮助学生一起改正,促进其成长。在家教融合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这种教育方式,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农村初中家教融合教育的方式最主要是为了学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更多的参与,与学校紧密的合作联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努力。在这种融合方式的过程中,学校要和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合作机制,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不断对教育进行创新,共同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