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昌出土东晋纪年魂瓶研究

2019-09-12徐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纪年佛教

徐繁

摘 要:文章介绍了安徽省繁昌县新林乡出土的一件东晋纪年魂瓶,分析了该魂瓶的造型特点,并探讨了魂瓶在东晋以后逐渐消失的原因。作者认为繁昌新林东晋魂瓶继承了东汉窣堵波的风格,并融入了佛教元素,器物形制和表现内容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佛教文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为研究佛教文化南传及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东晋;纪年;魂瓶;佛教;繁昌

1994年3月,安徽省繁昌县文物管理所在对新林乡窑厂巡查时,发现一座六朝砖室墓被破坏,叶脉纹花纹砖堆在一起。经调查询问,群众说墓中出土一件花瓶被农民拿回家。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乡武装部强部长陪同下,立即到农民家进行追缴。文物是一件六朝魂瓶,保存非常完整。文物工作人员随后对挖出的花纹砖进行了清理,发现一块花紋砖侧面印有文字,经清洗后文字分别是“咸康八年”“年八月廿日起”“八月廿日起”,三组文字组合后应该是“咸康八年八月廿日起”。咸康八年为东晋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八年,即公元342年。魂瓶在汉代至西晋时期在长江以南地区广泛流行,东晋时期基本不见或少见。繁昌县新林乡出土的魂瓶一改汉至西晋时期魂瓶的风格,造型生动,主题表现为浓厚的佛教色彩,实为魂瓶发展过程中的精品。

1 魂瓶情况

魂瓶整体为瓶式造型,分为三个部分。上部直口微侈,圆唇,上小下大,中空圆筒状,自口部向下形成六级阶梯。中部为莲花堆塑造型,上面五朵小莲花和下面五朵大莲花交错布置,形成立体状。堆塑莲花以下为下部,鼓腹直壁,一周有五个立体人物环绕,左旋分别为:胡人两腿岔开站立,双臂举起,双手托在莲花瓣上,头戴船型帽,大眼睛,高鼻梁,口部紧闭,下颌有胡须,身着对襟长袍,索腰;熊首人身作站立状,右臂举起托住莲花,左臂微抬,左手贴在瓶腹壁上,直视前方,前额有竖状毛发,两耳张立,鼻梁直挺,鼻孔对称分布,身着长袍;胡人站立,右臂举起托在莲花上,左臂微抬,左手贴在瓶腹壁上,头戴圆形帽,面部略带微笑,下颌饰浓须,身着对襟过膝长袍;人俑,头上为背梳发型,两腿盘坐,双手紧握胸前,正视前方;人俑,头部为背梳发型,颈部有环装装设,跪坐,双手紧握胸前,正视前方。五组人物下方为宽形平台,从胡人到人俑依次高低排列。魂瓶灰胎,施青釉泛黄,有脱釉现象,底部无釉。外口径5.18厘米,内口径3.99厘米,高21.50厘米,底径22.40厘米,底部出沿宽3.60厘米,底边厚1.97厘米。

2 相关讨论

魂瓶是公元3~4世纪早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厚葬风俗常见的随葬明器,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皖南地区,基本属于三国吴地范围。魂瓶一般在主体罐中间有明显的凸棱,分为上、下两层,上部堆塑主罐和四只小罐或小罐变体以及门阙楼阁、仙佛人像、飞鸟异兽、乐技杂耍等题材,下部罐的颈腹间也有一些堆塑的内容。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魂瓶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所特有的以信仰为目的而制作的陶器随葬明器,反映了农业民族以谷祭魂、以谷引魂安魂的原始灵魂观念[1],对于研究汉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丧葬制度和社会风俗具有重要价值。关于魂瓶的出现,一般认为是来源于汉代五联罐,之后延续到三国、西晋和东晋早期。也有观点认为魂瓶来源于佛教窣堵波。魂瓶年代最晚的是出土于浙江省萧山市所前镇蜀山东晋元年(322)墓,据此认为东晋中期以后魂瓶就消失了。对于其消失的原因,众多学者进行了分析和考证。有的认为是因为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北方地区战争更加频繁,或与东晋时期青瓷崇尚简朴的装设艺术有关[2]。有的认为西晋以后堆塑罐的消失是由于厚葬风的迅速消退[3][4]。有的认为西晋越窑谷仓至东晋逐渐消失的原因有三:一是朝廷采纳了袁瑰的禁止“招魂葬”的奏折,下令禁止“招魂葬”;二是战乱;三是受到佛教的冲击[5]。繁昌新林魂瓶年代为东晋咸康八年,即342年,时间要比浙江省萧山市所前镇蜀山东晋元年东晋墓出土魂瓶晚了20年。浙江省萧山市所前镇蜀山东晋元年东晋墓出土魂瓶仍保留西晋魂瓶式样,而繁昌新林东晋墓魂瓶却一改过去魂瓶的造型风格,由原先汉晋魂瓶上部五联罐或堆塑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变为佛塔形式,魂瓶下部罐体单一形式转变为人物堆塑,可以说魂瓶形式及表现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其表现形式和人物雕塑进行研究,其与东汉窣堵波及三国东吴、西晋时期魂瓶有着密切联系。其一,1980年浙江鄞县出土的东汉黑釉器,高42厘米,下部鼓腹,略呈扁圆形,上部为中空圆柱,柱口作罐装。器身满布姿态生动的胡人贴塑和禽兽堆塑,以往称为蒜头瓶。器物下部塑有两个胡人手牵动物,器物柱上贴塑两个胡人,一为攀缘状,一为倒立状[6]。其二,浙江上虞1990年前后也曾出土过东汉中晚期的褐釉窣堵波,其中完整的有两件,高均为42厘米,下部为覆缽形塔身,上部为下粗上细的实心圆柱。在塔身与圆柱的连接处对称饰三头坐熊。浙江两地出土的东汉窣堵波,一为空心,一为实心,形状犹如蒜头瓶式样,流行时间较短,到东汉后期几乎绝迹[7]。繁昌新林东晋魂瓶若剔除莲花堆塑和底部平台,整体上亦类似于蒜头瓶,所以应该是继承了东汉窣堵波风格,并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融合,器物形制和表现内容发生了变化。其三,胡人头戴船形帽、高鼻梁,与三国东吴及西晋时期魂瓶上胡人装饰是一致的。站立熊首人身塑像表现形式,在东汉、三国东吴及西晋魂瓶上也是屡见不鲜。熊式样或为蹲熊,或为熊贴塑,或为坐姿、前肢放于嘴边等,表现动物基本形态。有学者分析认为,将熊形用于器物的装饰是一种吉祥的象征[8]。然繁昌新林东晋魂瓶熊首人身立像有人格化处理,同时,胡人与熊皆为站立状,本土人士虔诚跪坐,一定程度反映了佛教文化已经被民众广泛接受,并有很高的精神地位。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由于地处长江中下游要冲,历来是中国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繁昌地下分布着大量六朝时期古墓葬,在出土的大量六朝文物中,魂瓶占了一席之地,涉及三国东吴、西晋、东晋三个历史时期,从不同侧面反映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过程。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魂瓶主要反映本土文化特色,佛教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在艺术上的表现形式,多为一些象征性的造型。而到了东晋时期,繁昌新林东晋魂瓶艺术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本土先人死后灵魂的居所到佛塔形式的转变,与窣堵波一样,成为人们信仰佛教而有的象征物和崇拜物。繁昌新林东晋魂瓶反映了佛教文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为研究佛教文化南传及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陈清.浅析魂瓶与古代灵魂敬畏[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周燕儿,蔡晓黎.绍兴县出土越窑魂瓶初探[J].东南文化,1992(5):179.

[3]李刚.古瓷发微[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69.

[4]孙长初.谷仓罐形制的文化演绎[J].东南文化,2000(7):95-99.

[5]沈芯屿.魂兮归来 谷物盈仓——论吴晋越窑谷仓文化功能及其消失[J].东南文化,2008(5):79.

[6][7]李刚.陶瓷窣堵波研究[J].文博,1997(5).

[8]仝涛.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纪年佛教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愿新的一年,又燃又甜!
佛教艺术
中国风
佛教造像
“年”的别称
对时间的再认识
看中国·在浙江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