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的镰刀
2019-09-12路来森
路来森
麦熟时节,我想到了镰刀——一把如月的镰刀。
现在收割小麦,都是用收割机。可是,仅仅在十几年前,收割小麦,还是用镰刀,一把也许用了上千年的镰刀。
镰刀弯弯,如月,是残月一弯——上弦月,或者是下弦月,都好看。月亮在天空中行走,看见地面的麦子熟了,于是就落下一片弯月,成就了地面上的一弯镰刀。
锋利、明亮,散发着月光般的清寒。
麦子熟了,收割的前几天,一定要先磨镰刀的。
磨镰刀,要用磨刀石,磨刀石是一种特别的石头,结实耐磨,散溢着青幽幽的光芒。磨刀石,一定会放置在水瓮边,因为磨镰刀时,是需要边磨边蘸水的。蘸水磨镰刀,才能更好地观察到镰刀的光芒。
我的父亲,总喜欢在开镰的前一个晚上磨镰刀。那个晚上,天空中一定挂着一轮圆圆的满月。清辉铺地,洒满庭院,父亲弯着身子,在磨镰刀。他双手并用,一只手捏住镰刀的柄孔处,一只手则捏住镰刀的刀尖处;身体用力,一推一拉,镰刀与磨刀石相摩擦,发出嗤嗤嗤的声响。那响声,如月光般尖利,给人一种挣脱欲飞的感觉,仿佛天上掉下来的那片“弯月”,执意要飞回曾经属于它的天空。一段时间后,镰刀即被磨出的石浆包住了,于是,父亲便拿起水瓢,从身边的水瓮中,舀出半瓢水,用力泼在镰刀上。石浆泼溅而去,露出了镰刀明亮、锋利的镰刃。这时,父亲就会用食指对着镰刃弹拨几下(我猜想,他一定是想通过弹拨来尝试一下镰刃的硬度),然后,举起镰刀,对着月亮,眯眼端详镰刀的刃部。这个时候,站在旁边的我,就会看到镰刀上清寒的光芒,迅速散溢开来,对月的部分,那亮光竟然是直刺夜空,与清白的月光,浑然相融。于是,拿镰刀的父亲,笑了……
那个晚上,父亲的脸上,也映着半弯明月。
第二天早晨,全家人都站在了同一块麦田前,每人手中都握着一把镰刀。“三秋不如一麦忙”,收割小麦,是“抢收”,所以能拿起镰刀的,都要挥镰收麦。
总要先站一会儿,这是一种习惯,也是在表达一种面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如今思来,全家人站立麦田前的那份气势,也让人欢喜,让人振奋。
眼前,麦田金黄,麦浪滚滚,麦香滚滚。一家人站在那儿,跃跃欲试的不仅仅是人,还有手中的那把镰刀。每一个人,都仿佛感觉到手中的镰刀在跳跃,在表达一种迫不及待的情绪——气场感强极了。
此时,父亲便适时发令,高喊一声:“开镰!”
于是,众人各就其位,挥镰开割了。没有人说话,只有嚓嚓嚓的镰刀收割小麦的声响,只有沉重的呼吸,和伴随着呼吸流淌而下的汗水。镰刀与小麦,在作着激烈的碰撞,这是一种注定的碰撞,是一种丰收的碰撞,更是一种喜悦的碰撞。
割得累了,就席地而坐,坐在麦捆上,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下。此时,氤氲的麦香,就把人团团地围住了。回头看,看看那些被收割的小麦,所有的辛苦,也就烟消云散、涣然而去了。禁不住低下头,看看手中的镰刀,心中便油然而生一份怜惜:镰刀上布满了尘土、麦草,甚至出现了缺口。于是顺手从身边拿起一块石块,重新将镰刀擦亮;或者将镰刀放到鞋子底下,摩擦一番,尽可能地让它重现明亮、锋利的容颜。
等到所有小麦收割完毕后,镰刀就要“挂墙”了。镰刀“挂墙”,很有一种仪式感。之前,父亲一定会再将镰刀磨一次,让它永葆明亮的光芒,让它带着锋利的梦上墙。
一把镰刀,“挂墙”之后,就成为了“看风景”者,在浏览风景中,等待另一个麦收季节的到来。
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一把镰刀,是坚硬的、锋利的,但也是温暖的、柔情的,而它的情,正是一种月光般的柔情。
[怦然心动]
镰刀像月亮一样清洁、温暖,溢满了圣洁的光辉。对于农民而言,镰刀派上大用场的日子,那一定是丰收的季节,父亲带着家人用光洁如新的镰刀,将辛劳的果实收回家,也将喜悦和希望收回家。作为农民的父亲,重视丰收的日子,亦重视收获丰收的镰刀:首先,在开镰之前,一定要磨镰刀,而且他一定会选择满月高悬的时候,静下心来磨镰刀。他是那般仔细和专注,仿佛要把镰刀磨得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清洁和光亮。其次,在开镰的大日子里,父亲一定会高喊一声“开镰”,随着号令一下,全家人才可以用手中的镰刀收割庄稼。最后,当丰收的果实一一入库,镰刀还要经历“挂墙”前的一道程序,即父亲要像开镰之前那样,再磨一次镰刀,而且一样要磨出明亮的光芒。镰刀在父亲的心中地位很重,用或不用都很讲究“仪式”。这些郑重其事的“仪式”,让丰收的季节变得庄严和神圣,也让普通的生活溢满了光辉,如温暖的月光照徹了寒凉。
【文题延伸】丰收;老物件里的温暖往事;生活里的仪式感……(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