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就休息,和用功没关系
2019-09-12贞真
贞真
不停歇的用功状态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能是小时候父母和老师耳提面命,让我们要用功、要努力、要赢在起跑线上;可能是自己有了意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开始陶醉于在过程中得到的点滴收获;也可能是在“家到学校”“学校到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养成了习惯,形成了一种行为模式。
我们上课听讲、课后写作业,回家后继续完成作业或者复习、预习。时间差不多了就眼睛一闭,上床睡觉。再睁开眼,迎来了模式不变的新一天。
当我们惯于过一种固定模式的生活时,总是不容易发现有什么不对。只是偶尔会在很忙的时候觉得枯燥,在明明还有很多事要去做的时候生出一种百无聊赖之感,在分明圆满完成了一天的作业和其他任务后,心情莫名有些低落。
努力是很好,上进也必要,可是有没有人和你说过“累了就休息”。
久处于所谓的用功状态、“连轴转”状态中,我们很容易忘记当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时总是需要一个驱动力或者说是一个理由:“我做这些事是为了什么?”
在高三长达一年的高压学习状态下,不论是对所谓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相对弱势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个名词几乎都已经将各高三学生的“生活”取而代之。
除了少部分“学神”“学霸”,身为大多数的我们学到天昏地暗、废寝忘食,以换来试卷上多一个对号,或是论述题的几行采分答案。
那段时间的天色如何,可能都没工夫放在心上。时间过得飞快,每天都在做着行为重复的记忆工作或者演算习题。一张张试卷海一般地淹没每个书桌,墨墨点点地消逝在一根根笔尖触碰的纸面。被取消的体育课实际偷偷存在着,操场上欢腾的人声偶尔飘溢进室内,还是能让大脑瞬间闪过几帧画面。
这时你常常告诉自己,别想了,要用功。
如果这个“别想”真的具有“别想”的效力,继续用功当然很好。如果不是,希望你“累了就休息”。
在这种“持续紧绷但已成习惯”的状态下,个人的真实情绪被排挤到很受忽视的角落。你的压力似乎不值一提,因为大家都有压力。而压抑作为当时的一种群体状态,由一个偌大教室所有同学埋头学习不作声组成,分担到每一个人的心间时似乎又变得云淡风轻。
但实际并不如此。
正如每个人的学习情况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承压能力以及对压力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难免有人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做事,但一直很焦虑。在焦虑的驱使下片刻不能停歇,一停下来就更加焦虑,还会责备自己的“懈怠”。
如果这个“有人”恰好是你,希望你能暂停一下,先审视自己的状态。“劳逸结合”的“逸”不是“颓丧”,而是在分析自己实际情况下,作出的最佳判断。
在得到适当休息后,一样可以提刀再上马,卷面再征战。
方块是什么?它可以是小游戏里消除堆积的关键,可以是口袋里叮當作响的硬糖,可以是南方巷陌染上潮绿的古砖,也可以是北方冰雪世界里将城堡搭建起来的剔透。在这儿,方块只是一张张心理卡片,希望你拿起时有所收获,放下后,再安安稳稳地走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