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探究

2019-09-12赖碧芳

考试周刊 2019年61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课堂教学

摘 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在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须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应当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且采取有效方法予以渗透,帮助学生修正道德认识,培养和塑造他们价值观的主体意识,在知行合一中实现自我教育,助力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展开探究,以期为教育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思想活跃且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此期间所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全社会道德与法治的建设工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需渗透德育,将理论知识灵活转化为个体良好的品德行为,在价值引导与个体主动建构辩证统一中,实现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当代初中生现代道德理念形成,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个体发展。笔者立足教材,就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进行探究,不揣浅陋,杂谈如下:

一、 以倾听阅读切入德育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中,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来自不同渠道的海量信息,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分子,落实德育的有效方法便包括对信息的倾听与阅读。倘若学生能够对身边事、天下事保持认真倾听阅读与深入感悟体会的习惯,能够认同国家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便能够确保德育得以落实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去极力培养学生倾听与阅读的良好习惯,助推德育良好落实。

比如,在讲解《增强生命的韧性》中“珍视生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央视《朗读者》的相关影像资料:从小丧失听力的杨乃斌在母亲的陪伴下,从上正常人学校到一路考取“211”院校,最后毕业成为一名助残工作人士。学生通过影像倾听杨乃斌的感人朗诵,从中能够感知生命与母爱的伟大,也能明白挫折在我们生命中只是暂时的,其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更坚强地生活与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则有效渗透了生命教育。而在“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师可将阅读材料制作为音乐课件,展示对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脚的芭蕾女孩李月的追梦故事,分别叙述李月在废墟中被救、在残奥会开幕式表演以及接受采访时的话语。学生在倾听与阅读这部分材料时,充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能够感悟出每个人生命都潜藏着强大的承受力,我们需要深挖细读教材中关于生命韧性,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生命教育主题中引导学生认识抗挫折,提高个体抗挫能力。触及心灵,心动才能行动,发生情感共鸣才能真正地激发其内驱力量,才能在道德实践中历练道德意志,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以思考辨析落实德育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倘若教学方法仅仅是传统的标准答案强行灌输,则势必无法保证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这类知识毫无思想基础,也无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久而久之便会被学生抛诸脑后,无法实现良好的学以致用。所以,唯有在渗透德育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辨析,才能从思想深处触发碰撞,在精神层面形成鼓励,在灵魂深处引发共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够为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石。

比如,《共奏和谐乐章》中“节奏与旋律”教学时,教师先抛出“小群体一定会往小团体主义发展吗”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动机后,此时教师便可摆出班级中的篮球队、学习合作小组、辩论小组等照片,辅助学生去思考小群体的形成与积极意义,并且让小群体成员向大家讲述群体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得以感悟。此外,教师还可在学生积极探讨中,向学生反问道:小群体与集体之间会不会发生矛盾?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我是老大”的情景剧,从而直观地感受到小群体与集体生活的矛盾成因以及拉帮结派的小团体主义不良影响。通过对这些初中年龄段容易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找到处理此类矛盾的方法,在趣味课堂上给以启迪、接受熏陶,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是非道德观。

三、 以实际行动践行道德

倘若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是全篇空洞说教与硬性知识灌输,这种无情感的行动智慧让道德沦为无味空话,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抗拒,甚至于对立的情绪。可见,要想形成良好品德,则需要通过实践的认可。新课改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提高自身修养与品德,因此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还需重视实际行动的践行。

比如,在讲解《品出情感韵味》中“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引出身边关于遭遇变故而需巨额医疗救助的实例,通过案例讲解探究帮助他人走出困境的方法,进而传播情感正能量。通过教师的示范带头捐款,学生在带动之下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学生展开了资助,在传递关爱、弘扬自强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道德行为。实际上,激发学生道德意识并不需要太多言语的刺激,这也正是德育践行的落脚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去传递美好情感,不仅提升个人技能与丰富知识,同样也是对德育目标的落实。“德润心灵,法护成长”,青少年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判断认识,以及从个体体验内化到道德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都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为此初中政治老师应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善于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爱的活动等“支架”,以此支持、协助、引导他们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并将之贯穿与教学始终,最终形成道德认知的主动建构。道德原本来自生活,体验才是深化理解的桥梁。只有引导初中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才能化抽象为形象,化说教为感知,化无趣为有趣。只有切实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走进生活”的教学原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才富有生命力,才有可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道德法治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还应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德育渗透,达到成就学生精彩,收获教育幸福的目的。因此,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渗透德育工作时针对不同学生性格予以因材施教,在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同时,帮助初中生树立现代道德理念,塑造他们高尚的道德素养。

作者简介:

赖碧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龙文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课堂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