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2019-09-12李娴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审美性教学因有助于学生品性情操培养,而被广泛地应用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并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诗歌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本文之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从音乐美、遣词美、意境美、情感美四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做出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一、 前言
审美性教学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丰富学识为目的,借助美学理念,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使得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并促使学生的文学底蕴得到升华,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性教学是一种极为契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对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做出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内涵及意义
“审美性教学”可理解为,运用美学方法和理念去指导教学,将教学行为本身视作审美对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感受到对美的享受,促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得到审美空间的拓宽,构建学生的美学精神世界。而很显然以往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曲解教学标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分析,辅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由于将学生的审美感受抛诸脑后,致使学生产生疲惫心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明确地指出语文要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要通过语文课程学习,促使学生的人格、品性得到塑造,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语文育人的教学目的。很显然审美性教学是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同仁有必要对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做出更加深入探索研究。
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一) 感受诗歌音乐美
《礼记·乐记》中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在《诗经》三百篇之中,《风》《雅》《颂》以音别,但是每一篇几乎都可以合乐而唱,在或者在《楚辞》“九歌”篇,其前身本就是楚国民间祭神的巫歌,而在汉乐府诗歌中,也含有大量,诸如“横吹”“鼓吹”“清商”这样的乐调诗名。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审美性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若是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可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诗歌的本质,体会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形式。而结合过往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感受诗歌音乐美最好的形式就是诵读,如教师要将有关诗歌诵读的基本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进行诗歌诵读时,注重咬字发言,把握好重读、轻度、停顿等语速调整,要读得抑扬顿挫、平仄有致、情感充沛,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二) 品味诗歌遣词美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与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形式相比,诗歌最大的特点短小精悍、语句简洁,通过一句只有几个字,但是却可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在审美性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地分析诗歌的组字用词,品味出诗歌的遣词美,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创作智慧。以《旅夜抒怀》这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为例,诗歌之中“涌”和“垂”两个字,需要学生反复揣摩体味,也许学生就会发现,“涌”字生动地描写出了月光下江水涌动的景象,哪种“波光粼粼”的感觉恒生于纸面,而“垂”字则生动地刻画出天空星星虽悬挂于天际之上,但是有种近在咫尺的感觉,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把旅夜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无疑是中华诗歌遣词美的一种体现。
(三) 领略诗歌意境美
“意境”包括“意”与“境”两个方面,其中“意”指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境”则是指诗歌描绘的具体的事物景象,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新诗,意境永远都是诗歌创作追求的基本艺术标准,在审美性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若是想要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就要牢牢地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如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中,“月”“雁”往往代表的是思乡,“杨柳”“长亭”主要代表惜别,“梧桐”表达凄苦,“红豆”象征相思,而“酒”则是剪不断的愁绪。而在现代诗歌之中,同样有意象,如在《雨巷》这首诗歌中,“油纸伞”和“姑娘”就是一种特别的意象,学习诗歌,品味诗歌意境美,必须要牢牢地抓住这些意象,并借此展开联想,这才能实现审美性教学的目的。
(四) 体悟诗歌情感美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之中,收录更多名家精品诗歌代表作品,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音乐美、遣词美、意境美,还充斥着情感美,在审美性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出深层次的分析,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得到道德情操和品性涵养的有效塑造,而这是审美性教学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本质目的。如在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时,这是诗人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但是全诗之中却并未有一点哀怨之情,表达出了诗人豁达开阔的心胸,而这正是《定风波》这首诗歌的最美体现,并使得我们即使在千百年后再去品读,仍旧可获得内心上的鼓舞,这种情感美的体悟,正是审美性教学的真谛。
四、 总结
诗歌本就是充满美学元素的文学体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拥有的独特的教学地位,而审美性教学,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丰富学识为目的,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审美性教学的运用,可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遣词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强化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木娟.浅谈高中语文古诗歌阅读教学的高效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63+66.
[2]刘单.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6):98.
[3]成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254-255.
[4]张晓琼.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李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东乡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