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仪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中的应用
2019-09-12万枫玲
万枫玲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 (江西南昌 33000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妇科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是由于静脉血液淤滞,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产妇常伴有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若未进行有效防治,易导致下肢水肿、皮炎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产妇生命质量[1]。因此,对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预防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气压治疗仪在剖宫产术后下肢DVT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名。对照组年龄25~40岁,平均(30.41±3.12)岁;孕周37~40周,平均(38.65±1.33)周。观察组年龄25~40岁,平均(30.57±3.45)岁;孕周37~40周,平均(38.63±1.29)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存在剖宫产手术指征;(2)无精神障碍且配合治疗;(3)近3个月内未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排除标准:(1)存在气压治疗仪禁忌证产妇;(2)凝血功能障碍产妇;(3)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衰竭产妇。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及基础护理。
观察组采用气压治疗仪[洁定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型号Flowtron Excel,输出功率35 VA]进行预防护理。(1)气压治疗仪:产妇行剖宫产术后24 h进行气压治疗仪治疗;将主机连接外电源,并打开机器电源开关,遵循气管最长端连接套筒近心脏端插口的原则,连接气管与套筒;抬起产妇双下肢配戴套筒,并将气管另一端口连接在主机下方的出气口上;调节时间旋钮设置治疗时间为30 min,旋转主机面板最右侧的压力旋钮,设置初始治疗压力为80 mmHg(1 mmHg=0.133 kPa),然后依据产妇体感,旋转压力旋钮调节最适合压力进行治疗,2次/d,持续3 d。(2)运动指导:产妇术后去枕平卧8 h,8 h后协助其进行体位变换,每2小时翻身1次,术后12 h鼓励其下床活动;护理人员辅助产妇在床上进行足趾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同时在30°~150°范围内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3)膳食营养:产妇术后需要补充液体,促进血液流速,预防大便堵塞;进食应以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为主,易于消化。(4)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要有耐心和责任心,给予产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语言和行动对其进行安慰、鼓励,缓解产妇焦虑、紧张情绪;注重保护产妇隐私及人格尊严,拉近护患关系,满足产妇合理需求,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5)症状处理:对于出现DVT的产妇,在急性期可抬高双下肢,使曲关节呈15°弯曲,通过松弛髂骨静脉,加速小腿静脉血液回流,缓解肿胀症状;后期可穿弹力袜下床运动,促进下肢肌内收缩,加速血液循环。
两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3 d。
1.3 临床评价
(1)护理前、护理3 d后,比较两组下肢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总分10分,疼痛程度与评分成正比[2]。(2)护理3 d后,比较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判断标准:下肢出现肿胀现象,局部有疼痛,行走或站立时加剧;下肢出现浅静脉舒张;Homans征阳性。(3)护理3 d后,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采集产妇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x-±s)
2.2 两组术后下肢DVT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3.33%(2/60),低于对照组的15.0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27)。
2.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TT短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APTT、PT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人数 APTT(s) TT(s) PT(s) FIB(g/L)对照组 60 33.77±1.69 14.12±1.64 13.12±0.78 5.31±0.67观察组 60 35.43±1.27 12.63±1.22 13.79±0.62 4.05±0.58 t 6.082 5.647 5.209 11.014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DVT是下肢静脉血流滞缓导致的身体血液高凝疾病,其由手术麻醉、术后久卧或血管损伤引发。剖宫产产妇因全身麻醉,导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同时因下肢肌内麻痹丧失其收缩功能,加之产妇术后久卧,导致下肢肌肉松弛,静脉流速滞缓,从而诱发下肢DVT[3]。DVT产妇若未得到有效治疗,易引发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产妇生命安全[4]。
目前,临床常采用术后护理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但传统护理受个人经验及操作技术影响,护理效率不高,临床效果不佳,而气压治疗仪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按摩手法,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及安全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及下肢DVT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反映身体凝血速度,可预测肢体静脉血栓情况,该指标有所改善,表明身体血液高凝状态得到缓解[6]。气压治疗仪有消肿止痛的作用,通过循环往复的充气放气,全方位自动按压产妇肢体,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肢体水肿,解除肢体麻痹症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7]。产妇术后应用气压治疗仪进行干预,充气可使气囊中压力不断增加,对产妇肢体进行缓慢按压,而放气过程中气囊压力减小,使肢体得到舒缓,在充气与放气过程中达到按摩的效果;加压可尽量排空静脉血,减压可迅速充盈静脉血,促进产妇身体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供应,促进肢体组织渗出液回流,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消除下肢水肿,降低疼痛程度[8]。在术后护理过程中,指导产妇进行床上下肢伸屈运动,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滞缓,促进血液回流;而产妇术后卧床,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合理的膳食搭配可保持营养均衡,利于消化,防止大便堵塞;给予产妇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可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产妇应用气压治疗仪可预防下肢DVT,减轻下肢疼痛,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利于产妇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