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代以诗取仕的利与弊

2019-09-12张潇予

魅力中国 2019年17期
关键词:李林甫房玄龄张九龄

张潇予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对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唐代也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唐代以诗取仕有利也有弊。

先来说以诗取仕的好处。一方面,以诗取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如唐太宗年间的房玄龄即为科举出身。房玄龄十八岁时举进士,他投靠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也精诚奉国,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同时,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为人清廉、为官正直。另一方面,以诗取仕还可以留存许多诗篇供后人阅读欣赏。唐代士人爱好写诗,但能够留存下来整篇及作者的却不易,但以诗取仕的开展却使得很多诗篇得以留存。如唐代祖咏写的《终南山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此诗并未按照规定的句式来写,但祖咏只写了四句,因为觉得“意尽”所以停笔。诗中很好地将雪后的寒、冷、清融合在一起,不愧是一篇佳作。

当然,以诗取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一,唐代早期将诗赋加入科举考试时,当时“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才”,缺乏有效管理国家行政的能力。这一点在唐玄宗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唐玄宗时期,面临非常严重的外患问题,为了抵御契丹、回纥、吐蕃等民族的入侵,唐朝在边境地区大量屯兵,导致了严重的“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时期的确选拨出了优秀的人才,如宰相张九龄,但经历科举考试的人往往文采很高,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有待加强。张九龄身为宰相,在为官方面自然正直,但却无力解决唐王朝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后李林甫为相,李林甫没有参加过科举,文采不如张九龄,但却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可以肯定的是李林甫运用了一定的手段遏制住了安禄山的实力,至少在李林甫任期内安禄山不敢起兵造反,但同时李林甫滥用权力、排除异己,为后来的官场政治埋下了隐患。继任李林甫的杨国忠显然没有李林甫的才干,也使得安禄山没有那么忌惮,并最终在天宝十五年起兵造反,带来了“安史之乱”。其二,唐代以诗取仕的形式不够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检验出一个人的真正水平。孟郊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也曾多次落第,最终考上后写下了一篇有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此时的孟郊已经四十多岁,过了大展宏图的年龄,终其一生,没有留下十分卓越的政绩。

在科举考场上,不免出现“众鸟争浮沉”的景象,但以诗取仕的确造就了唐诗的辉煌,也使唐诗得以流传千古。以致后来严羽在《沧浪诗话》(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中说:“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仕,故多专门学之,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猜你喜欢

李林甫房玄龄张九龄
弄獐宰相
弄獐宰相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张九龄借棋劝谏
“吃醋”曾经是佳话
口蜜腹剑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