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2019-09-12李翀
李 翀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 西安 716001)
作为创伤性治疗,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接受该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7~10天。卧床休息方法限于仰卧位和非植入侧,以避免起搏器电极位移。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患者长时间保持俯卧姿势,严重限制肩关节活动,可能导致肩关节粘连、肩关节肿胀、麻木和其他症状,严重影响术后恢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探讨了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提出了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70岁,包括病理鼻综合征型12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岁,包括病理鼻综合征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5例,房室传导阻滞10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用于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术后1天,将患者置于仰卧位,拳头迅速闭合,放松,手腕转动,握拳。(2)术后2 d,患者处于仰卧位,护理员一只手握住患者的上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手腕进行适度延长。(3)术后3~4天。位置,由两个看护者协助,一个站立在患者的非手术侧。用右手轻轻抬起它。另一只手用左手握住患者的肩部,用右手握住手术一侧的臂,并轻轻地将其抬起以用于肩关节的屈曲和伸展。(4)5 d手术后,将患者置于半坐姿,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伸出并弯曲手臂,但运动范围限于35°。(5)手术后7~8天,患者可从床上取出用于攀岩和扭转训练。在培训过程中,需要陪同护理人员,如有必要,应向患者提供适当的协助。术后10天,患者可与护理人员配合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机体的灵活性。每日康复训练2~3次,每次5~15分钟。
2 结 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n(%)]
3 讨 论
在患者胸筋膜上植入人工起搏器,电极置于右室小梁,导线置于胸腔囊内。当植入起搏器时,会对患者的心内膜和心肌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心内膜局部水肿。此外,心肌运动容易导致电极移位,患者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情况下,1 d后水肿自行消失,电极逐渐稳定。相关研究表明,传统的护理方法要求患者术后卧床5天,限制肢体活动。这种护理方法容易导致肌肉萎缩、肩关节粘连、肩部肿胀、麻木等症状,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早期的术后康复护理不仅能给患者带来舒适,而且能加速患者的康复。同时,早期康复护理是在患者术后恢复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肩关节、肘关节伸展、屈伸和伸展运动,并利用心电图监测检测训练效果,可减少AD的发生。诗歌的反作用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有显著影响,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