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催乳素血症与痤疮的相关性分析
2019-09-12陈霞
陈 霞
(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痤疮是皮脂腺代谢异常的慢性毛囊炎性疾病,临床可分为寻常痤疮和特殊痤疮。寻常痤疮是青春期男女的常见疾病,最初表现为粉刺、丘疹,挤压及感染可出现炎症及脓疱,少数可出现结节和囊肿[1]。于面部和颈背部多发。痤疮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内微生物有关[2]。而催乳素是垂体前叶分泌分肽类激素。本文拟探究高催乳血症和痤疮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检测催乳素高出正常水平的痤疮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各35例。其中,病例组年龄15~30岁;对照组年龄16~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未进行系统治疗者。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有甲状腺及垂体等内分泌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抗痤疮治疗,病例组给与抗痤疮结合溴隐亭(0.125 mg/d)等降催乳素治疗,根据需要一次1/2片(以甲磺酸溴隐亭计1.25 mg),每日2~3次,逐渐增至一日4~8片/d(以甲磺酸溴隐亭计10~20 mg),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医师在治疗开始时及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面部的炎性及非炎性皮损。
1.4 疗效判定标准
计算皮损改善程度=(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治疗前皮损数×100%。基本痊愈:皮损改善程度≥75%,显效≥50%,好转≥25%,无效<25%。复发为皮损比治疗前增加1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有效率比较
病例组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有效率比较[n(%)]
2.2 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35例患者中,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20%。病例组3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9%。病例组复发率为2.9%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痤疮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认为可能是雄激素增多和毛囊内的细菌作用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多、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的缺乏均会导致痤疮的形成[4]。女性在月经期或月经前病情加重。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及皮质激素可引起痤疮[5]。摄入高糖及热性饮料可促进痤疮的发生发展[6]。引起痤疮的原因较多:雄激素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青春期雄激素较多易发生痤疮;皮脂分泌失调,皮脂分泌受雄激素及垂体激素等的调控,亦受情绪影响及内分泌紊乱的影响;毛囊及皮脂腺角化过度;微生物的聚集可导致粉刺产生,产生丘疹及瘢痕等症状;痤疮还受消化系统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7]。合理的饮食搭配,去除诱因等均有助于预防痤疮的发生。服用维生素和中西医药均有助于治疗痤疮,光子嫩肤对治疗痤疮也有疗效[8]。
溴隐亭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了催乳素的合成和分泌,使血中催乳素下降。而催乳素在血清中存在4种不同的形态,大部分为大催乳素,单体激素,具有亲和性,小部分为巨大催乳素,相对分子量更大,与受体结合能力差,亲和力低;异型催乳素,比小催乳素免疫反应差,但大量存在于血液中,正常生理状态下催乳素受多巴胺调节,作用于D2受体,抑制催乳素的合成和分泌[9]。亦可以通过旁分泌调节催乳素分泌,如5-羟色胺。抑制因子减少,释放因子增加,催乳素会上升[10]。
病例组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5例患者中,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20%。病例组3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9%。病例组复发率为2.9%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抗催乳素治疗能提高痤疮患者的疗效,降低复发率。因此我们推测高催乳血症与痤疮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的原因是催乳素能促进皮脂腺分泌,皮脂腺分泌的物质主要是脂质,主要为三酰甘油等,可在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菌群的作用下分解为非酰化脂肪酸,形成粉刺,也可诱导毛囊及皮脂腺角化过度,皮脂腺堆积为脂栓,最终导致痤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