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人启事之变:14亿人中寻亲,最快只花1分钟

2019-09-11

新传奇 2019年31期
关键词:寻人电线杆头条

“精准地图推送技术”的操作非常简单:设定一个圆心,用鼠标画一个圈,然后寻人启事就会出现在圆圈内的一块块手机屏幕上。有人形容,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变成了一条弹窗信息,这变化像是“马车变成高铁”。

形形色色的寻人启事总在讲述走失者形形色色的原因:灾难,战争,拐卖,创业失败,父子失和,夫妻反目……

迄今为止,并没有全国性的失踪人口数据、信息系统。对此,《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提到要推进“信息共享”。

被忽视的老人走失

从2016年2月启动,到今年7月,北京“今日头条”的公益性寻人项目“头条寻人”发布了7万多条寻人启事,找回了1万多人,时间最短的只花了1分钟。

目前,“头条寻人”日均找到10至12人。他们追踪了7万多条信息中的每一条,由此建立了一个企业级的走失人口数据库。

令人意外的是,其中最多的走失者是18至60岁的成人,老年人排在第二位,然后才是孩子。

“老年人走失的信息通常只张贴在电线杆上,它一般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也不会引发公众关心。”员工曾华说,“哪个孩子不见了,则是城市的重大新闻。到目前为止,能够引发全国性关注的走失新闻,全部都是小孩的新闻。”

国家正在走向老龄化,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老年痴呆症也日益年轻化。在“头条寻人”数据里,成人走失最常见的原因是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智力障碍。

至于孩子,大都是离家出走,而非被人拐卖。这与警方信息吻合。在公安部“团圆”系统里,被拐走后找回的孩子年均只有20人左右。

“团圆”上线头一年就有过分析:一年间找回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占了59%,迷路的有15%,以占比9%排在第三位的是“家庭糾纷、债务纠纷等原因不实举报”。

2016年,据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估算,中国每年大约走失老人45.7万人,平均每100名老人就有2人走失。

为此发布的白皮书说,在发达国家,老人走失主要是由于失智而造成。在中国,失智仍是主因,但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是人口流动。“重灾区”不是大城市,而是人口流出地。

这项研究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救助站的信息并非全部,信息还分布在其他一些平台。为此,研究团队的一个建议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报失和查找平台。

“确实需要把信息打通。”“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说,“如果信息流动得更好,问题会解决得更好。”

他们与政府间的合作,经常是一个一个部门去谈。比如,他们与一些省份的110报警平台合作得很密切,每天拿到一些确切的失踪立案信息。在另一些地区,这样的合作仍有待开拓。

寻人启事张贴的主要场所已经变了

在今天,寻人启事张贴的主要场所已经变了。

公安部的失踪儿童信息,是以失踪地点为圆心,向特定半径内的手机用户推送。失踪1小时内,推送半径是100公里;2小时内,200公里;3小时内,300公里;3小时以上,500公里。

“原理跟在电线杆上贴寻人启事是一样的。”徐一龙解释,“思路仍然是,人在哪儿走丢,就在哪儿找人。”

“精准地图推送技术”的操作非常简单:设定一个圆心,用鼠标画一个圈,然后寻人启事就会出现在圆圈内的一块块手机屏幕上。

一个常常在网络地图上画圈的年轻人形容,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变成了一条弹窗信息,这变化像是“马车变成高铁”。

在“今日头条”每日发布的100多条寻人启事里,来自国家救助体系的信息成功率更高。平均每推送5条来自救助站的信息,就能帮助一个人回家;医院提供的无名患者信息成功率则超过了27%。

据称,“今日头条”的日活跃用户数量目前超过1亿。这使它成为中文互联网世界一个人头攒动的“十字路口”,一个存在于智能手机里的“电线杆”。

圆圈的大小,有时是一个街区,有时是一座城市,有时是一个省份。曾华表示,在北京、上海这样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那个圆圈的半径通常会控制在5公里范围内。但在偏远地区,5公里显然不太够用。

当然,家属永远希望画大一点。有人细心地提出,希望在寻人启事里制造一些噱头,比如“悬赏50万元寻人”——50万元是“我和我弟弟以及爸爸的全部积蓄,加上一些贷款”。有了这样的噱头,也许能上全国新闻头条,“吸引全省全国人一起找”。

“今日头条”的寻人团队目前有30人,年龄大都20多岁,他们每天见证生离死别。当这些人中的某一个对着电话说了一句“对不起,很抱歉没有帮到您”,十之八九,那是又一个走失人口确认死亡的讯息。

对有些家庭来说,失而复得不等于喜悦。曾经有一个精神病患者终于找到了家,他的弟弟却对寻人团队发了火:“你们‘国家为什么不养他?”有的老人宁可想方设法回到救助站,也不愿跟子女多呆一天。

“找一例,少一例”

在另一些寻人启事里,隐藏着诗人余光中《乡愁》的翻版:“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负责两岸寻亲项目的周思妤是台湾人,她承认,从事这份工作之前,她没留意过寻人启事,也对那些老人了解甚少。她认识的第一个寻亲者,为她画了一张地图,标出长江、淮河的位置,拜托她去大陆找家。从2017年12月出现的第一例开始,两岸寻亲迄今已有174个成功案例,绝大多数是老兵,年纪最大的已有100岁。

今年,90岁的张万龙回到了老家河北唐山。当这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归来,拍全家福时,人们站了几排,一起喊的是:“欢迎回家!”

周思妤陆续见到老人们省亲,也见到那些已故者的后人,把父辈在台湾用过的印章或是别的遗物埋到祖坟,把父辈在台湾坟前的香灰撒向祖坟。人们返程时通常都会带一点坟前土。

“通过这个工作,我知道,大陆跟台湾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关系是很难分割的。”周思妤说。这件事情让她觉得“有使命感”。“交流总比不交流好,交流就是给彼此更多认识的机会。如果你把交流的东西切断了,你就没机会去认识对方,你的误解和偏见还在。”

与两岸寻亲小组平行,另一个小组在帮助各地烈士陵园里的烈士寻找失散的后人。因此,周思妤和她的大陆同事一起,在北京为当年交战双方的士兵服务。70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只剩下骨灰了。“找一例,少一例。”

两岸寻亲小组迄今效率最高的一例,只花了大约15分钟。那位老人1949年离开时,身上只有一张年幼儿子的相片。15分钟,接上了70年前的断裂。今年,那名辞世多年的老人的遗骨从台湾迁回了杭州。他回家了。

猜你喜欢

寻人电线杆头条
为科技赋予温度 让善意无处不在
百度升级“AI寻人”服务
民政部向百度开放数据 AI寻人再获成功案例
给电线杆穿上“迷你裙”
给电线杆治病
别扶电线杆
大宝小神探·海底寻人
鼹鼠牌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