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行凶,能否一关了事
2019-09-11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遍匮乏,很多人没有把精神病当成病,认为只是思想问题。实际上,精神病跟拉肚子、冠心病一样,得吃药、打针,该住院要住院。帮助精神病人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重返社会,反而是对疾病最好的干预。
最近的两起精神病人伤人事件让公众胆寒:日本京都动画纵火者被曝患精神疾病,但他的所作所为造成35人死亡;一名香港演员在中山参加活动时遭一名男子行刺,中山警方称该男子患有妄想症。
“精神病人为何不关入精神病院?”很多人因此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精神病人伤人为何频繁发生
在我国,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等6种疾病属于重性精神疾病。国家卫健委要求对这6类患者开展患者登记、救治救助、随访管理。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在册患者管理率92.7%。
而近期,关于精神病人伤人事件,让公众又一次将目标聚集在这个群体。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其实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个时间段有精神病人暴力事件集中出现的情况,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导致,但如果看实际的统计数据,你又会发现精神病人真实的伤人杀人的发生率,实际上是低于正常人的伤人杀人发生率的。”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康社工胡少良说。
他表示,目前比较难预测和防范的反而是那些没有登记在册疑似精神病人造成的肇事肇祸。据调查,由于这类人出现病征后并不会主动求医,甚至抗拒承认自己有病,而基层的工作者(如居委、派出所民警)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准确判断对方到底是否患有精神病。加上目前针对此类疑似精神病人到底要如何处理,在法律上也是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从2013年5月1日至今,《精神卫生法》已实施6年多,目前该法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另外,当一些病人病情不稳定且拒绝治疗、监护人又无力监管时,现行《精神卫生法》没有明确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大众对“心理问题”认识上仍有误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白驹表示,根据刑事诉讼法,精神障碍患者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发生的触犯刑法的行为,如果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或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也不能对其实行刑事性强制医疗。
但在现实操作中,形成了尚未触刑而仅有触刑可能的精神障碍患者被实施非自愿住院,而已经触刑并造成危害后果的精神障碍患者未进行强制医疗的失衡局面。
“大众对‘心理问题认识上仍有巨大的误区,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这是一个太大的锅,使很多人谈‘心理色变,不愿意去谈。”心理咨询师张伟说。
胡少良指出,精神疾病种类繁多,其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约为1%。
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有较大差异,比如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绝大多数都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幻觉妄想等症状较难根治。而较为轻微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不需要服药,只需要接受短期的心理辅导,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后即可痊愈。
那么,比较严重的精神病,应该关入精神病院吗?胡少良认为,一般来说,只要精神病人能够定期复诊,按医嘱服药,病情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复发几率大大降低。
实际上有超过90%的精神病人是生活在社区的,只有在急性病发期才需要接受住院治疗。因此,为了帮助大量生活在社区中的精神病人获得支持,且拥有更佳的康复条件,社区需要有配套的能够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的相关服务项目和人员。
“实际上,社区若能提供足够的康复服务、理顺家庭关系、协助精神病人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重返学校、重新就业,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话,反而是对疾病最好的干預。”胡少良说。
应建立病人治愈后的“退出”机制
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该如何监管?如果监护人失去监护能力,应该由谁来监护?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姚贵忠建议,要大力发展精神卫生领域的社工群体,让他们承担一部分社区监护职能。此外,他还提出,我国现有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过于集中,“很多病人没有规律地服药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医院离病人家太远,很多人就耽误了拿药”。他建议多建小的精神医疗机构,方便病人就诊,提高治疗率。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看来,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要大力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遍匮乏,很多人没有把精神病当成病,认为只是思想问题。实际上,精神病跟拉肚子、冠心病一样,得吃药、打针,该住院要住院。”
《精神卫生法》规定,国家建立精神卫生监测网络,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孙东东认为,该规定对于防范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的病人在被治愈后仍面临处处被监管的不便,这也导致很多人选择回避监管。他认为,应该建立病人治愈后的“退出”机制。
刘白驹也认为,一个人一旦被诊断患有严重精神障碍,就可能陷入终身无法摘掉“患者”帽子和无法摆脱监护人管控的困境。为此,也应建立“退出”机制,让被治愈的精神病人恢复正常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7.2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