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庙弄44号往事
2019-09-11李迅
李迅
位于上海静安寺与久光百货之间,有一条连通愚园路与南京西路的街巷,目前有部分商业设施和临时网点,而在21世纪初旧区改造以前,这里是一条著名的弄堂,其中有不少西式洋房和石库门住宅,这就是原南京西路1634弄,俗称“庙弄”(或东西庙弄)。许多知名人士曾居住在此,如著名作家阿英、著名社会活动家郑振铎等。东庙弄的东墙外是张爱玲曾经居住过的常德公寓,今常德路上的上海佛教居士林,有一栋楼据说赵朴初居住过。
香港作家叶灵凤(1905—1975年)是个老上海老静安,他曾在《静安寺的雪泥鸿爪》(叶灵凤:《新绿集》,香港,香港新绿出版社,1961)中记述:
郑振铎先生就在这里住过多年。楼下前后两间都是藏书的地方,四壁都是书架,桌上也堆满了书。自从他对中国戏曲小说俗文学发生了兴趣后,所搜集的全是中国线装书。书架上原先放的是西书居多,因为他早年本是研究西洋古典文学的。自从他的研究兴趣有了转变以后,书房里的线装书愈来愈多,因此原先架上的西书,都被挤到书架背后,而且蛛网尘封,很少去动它们了。
其中讲到郑振铎解放前长期居住在上海,具体住址经查阅其子郑尔康著《星陨高秋——郑振铎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就是东庙弄44号。1935年5月,郑振铎家由北平迁回上海,经友人聘请,担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郑振铎的家搬到愚园路东庙弄44号大约是在1936年初,一直住到1949年。
东庙弄,因在静安寺东而得名,郑尔康回忆,这是一座三层楼的欧式古典建筑,小花园里还有两棵枇杷树。鲁迅、巴金、李健吾、钱钟书、辛笛等,很多文人雅士光临过这里。抗战期间,“有一个时期,我家里堆满了书,连楼梯旁全都堆得满满的。我闭上了门,一个客人都不见。竟引起不少人的误会与不满”。“这些书最初放在我家里,简直无法清理,堆得‘满坑满谷的,从地上直堆到天花板,地上更无隙地可以容足”。他们搜购的这些书,除运到香港等地之外,存放在上海的后来移到赫德路(今常德路)418號佛教净业社“法宝馆”中,他们在这里借了两间房子,一直存放到战后。郑振铎从东庙弄的家,走到这里,不过十来分钟的路,很多堪称国宝的古籍,在这两处搬运、打开、整理。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大部分地区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郑振铎不得不离开东庙弄44号的家人,开始了历时8年的迁徙流离。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才得以公然回东庙弄的家中居住。他曾将他这段有家不能回的蛰居生活写作《蛰居散记》一书。
郑振铎创办《民主》周刊也是在东庙弄的家中。郑尔康回忆:“翻开父亲的日记,清楚地记载着:1945年8月30日,生活书店负责人徐伯昕先生和唐弢先生来东庙弄寓所,和父亲谈起了邀他主编刊物之事(这个刊物就是《民主》——笔者),父亲慨然接受了伯昕先生的邀请。于是一个‘民主的‘家庭——民主社组成了。他的成员是:主编郑振铎,经理方学武,编辑先后由蒋天佐、郑森禹、艾寒松担任,还有发行人王丰年。”(《火中凤凰——记四十年代的〈民主〉》,见《民主》杂志1989年创刊号)。
1945年10月6日晚,郑振铎又在东庙弄家中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请了包括民进创始人之一柯灵在内的李健吾、唐弢、钱钟书等人商谈创办《文艺复兴》。
郑振铎的秘书谢辰生先生的口述自传《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北京,三联书店,2018)中有一段有关民进早期活动的资料:
在这个阶段我(谢辰生)学到了很多东西。郑振铎在政治上是反对国民党胡作非为的。他家是个小楼,有个客厅,我就在客厅办公,来来往往的人都见过。郑振铎发起的民主促进会,就是在我待的那个客厅成立的。他是民进的发起人,后来倒也不怎么参加了。他搞民主运动,民进在家开会都在那个小客厅,我就在旁边听着,听他们讨论怎么实现和平,怎么搞建设。民进里面我最熟悉的就是周煦良,他是周叔弢的侄子、周学熙的孙子。政治倾向方面我受郑振铎影响很深,因为我想参加革命,在政治上我跟他是一致的。郑振铎来往的人全是郭沫若、翦伯赞等名家,我也经常给他们送信。
谢辰生先生目前已近百岁高龄,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国家文物局顾问,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他1946年春夏间开始跟随郑振铎先生在上海工作时,年仅24岁。据他回忆,当时民进的成员频繁在郑振铎家中活动,由于次数较多,达到了“来来往往”的地步。可能谢辰生先生对民进成立的情况不甚了解,所以他以为“郑振铎发起的民主促进会,就是在我待的那个客厅成立的”。
1949年,长江以北陆续解放,中国共产党派了陈白尘同志来到东庙弄44号郑振铎的家,动员他去解放区,郑振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党的关怀。由于母亲年迈,爱子年幼,决定由自己的妻子带他们先留在上海,郑振铎带女儿小箴先行,借道香港,再由香港乘船北上北平。之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郑振铎全家才彻底离开东庙弄44号的家,搬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