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服务模式与对策
2019-09-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2017年上海白领健康指数白皮书》,我国城市白领人群中60%处于过劳状态,白领体检异常比例高达95.68%[1]。人们迫切需要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获得饮食调养、日常保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指导,从而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民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已经转向了“健康标准”,对大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和访问医学图书馆人数的不断增加,给医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了挑战。“健康中国”为医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制注入新鲜血液,医学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大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医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技术水平和促进医学高校图书馆成为“大健康”时代创新和决策的关键工具。通过全面实施“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战略,发挥医学高校图书馆优势,挖掘医学专家、民间名医、名方和验方,开发医疗保健食谱和搜集特色文献等,在以“医学馆+医院”为核心推广“大健康”保健阅读、保健知识培训和满足公众对大健康保健知识的获取期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医学高校图书馆健康知识服务存在主要问题
在国家“大健康”战略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除了要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主要任务外,在“大健康”知识服务方面尚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对公众大健康保健信息需求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医学高校图书馆一直服务于医学大学学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一直注重医学高校的医学教育、终身学习、研究和循证实践。由于医疗机构体制制约、医学高校图书馆合作空缺与医学高校馆员参与性不高,医学高校图书馆无法和医疗卫生领域实现数据共享,未对社会公众开展过健康知识服务,对公众的健康保健知识需求也缺少关注。社会公众无法使用和利用现有医学知识资源,更无法挖掘医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更大价值。根据“大健康2030”规划纲要要求,未来的医学图书馆不仅要把“大健康”知识服务纳入卫生专业人员的工作,还要纳入公众的生活,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开展保健知识服务。当前健康保健体系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医疗卫生资源和“大健康”保健服务的配置有待优化。因此,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制定发展战略框架、规划组织愿景、转化角色和服务对象,有效调动知识和证据,在“大健康”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建立公众健康保健知识服务生态链,让公众更好地使用医学高校图书馆丰富的医学知识,便利“大健康”保健知识服务,为“大健康”决策提供最好证据和良好的实践支持,早日构建与公众所需相配套的新型健康保健知识服务体系,提高健康保健效率。
1.2 馆员缺乏大健康知识服务研究
在医学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健康”知识服务方面,学者虽较多关注国外图书馆在健康服务中的角色、服务内容和服务措施等[2-3],但并未特别关注馆员在开展健康信息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能。在对郑州大学医学院、河南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医学图书馆150名馆员调查中,只有2%的受访医学馆员努力参与对患者的治疗决策进行知识服务,6%的医学馆员有对患者进行信息访问的想法,更多的医学馆员尚未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包括文献出版和推广想法),说明医学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健康素养宣传和教育方面不足,在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患者主动获取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资源方面和满足患者获取医疗标准基础上提供支持康复等知识内容服务方面尚缺乏研究。
1.3 在满足公众“大健康”期望方面,知识服务习惯尚待纠正
在满足人们“大健康”期望方面,由于医学高校图书馆不对外服务,对“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这种新兴知识服务模式的接受程度还不高,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还是以大学内用户“便利规则”和“满足感”方法定位图书馆服务[4]。虽然医学高校图书馆能确保高校医学服务内容,并能通过多途径来发现个人化信息,快速进行文献供应。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他们在医学文献采购过程中没有为“大众健康和护理”提供知识内容服务的理念,多重经典、前沿,轻医学科普,这已成为医学图书馆的服务习惯;对中医传统保健图书等缺乏重视,缺少可持续为大众提供健康保健知识服务的方法。因此,医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习惯尚待纠正,大健康知识服务理念有待培养。
1.4 健康保健知识服务公众信任和依赖性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公众认为图书馆个性书目定制和科室自编的健康小册子重要性较高,但满意度却较低[5]。公众面对网络大量的健康知识很难辨别真假,不能确定医学馆员提供的知识服务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以及所提供的健康保健知识能否保证他们的安全等,说明公众对医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缺乏信任和依赖性,尚未接受医学馆员推送的健康保健知识服务。因此医学高校图书馆提供知识的安全性、可靠性是增强公众粘度和提升潜在用户的重要指标。
1.5 第三方开发平台技术和模式尚不完善
全面推进公众卫生健康事业是一个知识产业,甚至涉及整个医学产业链[6]。目前,“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服务尚处于初步探索过程中,我国还没有建立评估医学高校图书馆为大健康知识服务的工具和管理团队,“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模式尚不成熟,第三方开发平台技术和模式尚不完善。
“大健康”促使医学高校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中扮演新角色和开发新的服务方法,促进医学馆员带着科研证据、信息技能、知识管理经验和方法进入新的工作场所,组建业务研究和创新团队,以团队为角色记录知识管理数据,尽快建立第三方技术开发平台和模式并加以完善,为“大健康”知识服务增加价值机会,为患者治疗、护理、预防和康复导航。
2 构建“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保健知识服务模式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依托马费成、周利琴[7]面对智慧健康知识服务实现路径模型,从学科化、方案化、专业化、智慧化、合作化、研究化和技术化等多维度构建“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服务模型和实现路径(图1)。
图1 面向“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服务模型和实现路径
2.1 建设多元化学科服务
在信息素养培养、文献提供、文献分析报告等学科服务的基础上,建设多元化学科服务,促进医学馆员充分发展并挖掘医学高校图书馆资源,进行“大健康”服务改革的先行性尝试,密切关注“大健康”领域的研究方向,注重培养组建多支医学信息精准服务队伍,长期跟踪健康领域研究方向,为公众提供优质医学知识服务。
2.2 组建专项服务小组
医学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计量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关注医学知识数据不同应用目标、实验方法、结果比较、引文数据和应用环境[8]组建“大健康”专项服务小组,制定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服务承诺计划,依此进行人员配备,提供可参考技术和文献,把一般服务上升到深层次的情报服务,确保大健康服务高效、有序进行。
2.3 提供精准的专业服务
医学高校图书馆作为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大健康”知识服务中的服务方式、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等方面应体现医学知识服务的专业性,具备高度的情报敏感性,能快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聚焦有价值的情报,体现出专业的医学情报积淀,使服务更为细致、精准、专业化[9],为“大健康”提供精准、可靠、独特的知识服务。
2.4 实施高效的智慧化服务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设备,通过不同功能的空间建设进行知识服务和知识共享,为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查询和阅读等综合服务,实现用户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一方面让用户在同一空间获得阅读学习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有效提高医学馆员的工作效率和努力实施高效的智慧化服务。
2.5 实现多机构合作共赢
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提高卫生防护水平、营造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涉及到多个产业链[10],医学高校图书馆应与其他知识拥有者(如海量数据掌控者、数据分析者、软件开发者等)和知识提供者(各级医疗机构、专业卫生管理机构等)合作实现共赢。
2.6 加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大健康”知识服务中,医学高校图书馆要提高科研能力,近距离详细了解用户对“大健康”知识需求,熟悉文献组织,掌握挖掘目标,研究针对用户群体所需的精准知识服务、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为“大健康”的建设发展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
2.7 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
医学高校图书馆为“大健康”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保障,必须具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应用实践的技术支撑。建设医学信息分析实验室,必须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匹配,密切跟踪资源建设、知识挖掘、知识揭示和智慧图书馆等相关的新技术[7]。开展医学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知识组织关联技术和医学信息新技术应用研究,及时将新的信息服务产品应用到“大健康”建设中。
依托以上7个维度,通过学习反馈到用户,得到用户响应进行用户健康知识需求调查。利用知识关联技术建立知识服务网络和“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库。以3个路径构建实现“大健康”服务框架,即通过“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库反馈到用户,调查用户健康素养情况,然后反馈到用户,依托7个维度进行知识服务。通过“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库进行单元知识服务和知识融合,连接知识服务网络,开放获取医学资源拥有者和提供者的资源,服务用户。由医学资源拥有者和提供者进行用户健康素养调查,然后服务用户。具体流程见图1。
3 对策
3.1 提高“大健康”文献资源建设,打好知识服务数据库基础
随着公众参与性逐渐增高,医学文献类型也会呈现多样化需求,医学高校图书馆加大数字化知识资源以及非结构化知识数据比重是必然趋势。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采集手段,多途径、多类型采集全面的医学资源,建设规范数据库,为“大健康”知识服务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除传统图书、期刊、报纸和论文等基本文献外,还应包括音视频、图片、网页、手稿、科研数据、会议、电子处方和病历、诊断影像(核磁、CT和B超等)、健康档案、口述验方、移动医疗传感器和穿戴设备记录、患者行为数据、传感器数据等[11]。
3.2 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医学高校图书馆以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健康教育职能为延伸,构建数字化卫生传播平台,充分发挥医学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和载体,利用互联网、移动等信息技术传播卫生知识,实现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12]。
3.3 培养自主自律的健康保健阅读行为
从多个维度出发培养公众自主自律的健康保健阅读行为[13],如采取培养和普及志愿者,印制健康家庭推荐阅读书目,建立健康家庭阅读示范点等措施。培养自主自律的健康阅读行为,引导公众建立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
3.4 推进全民健康阅读广度和健康保健深度融合
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和单位、社区管理联合,构建多级健康阅读网络模式。如一个阅读俱乐部、一支指导阅读队伍、一项特色知识服务的“三个一”阅读模式,使健康阅读走进每一个家庭、走向每一个人。推动全民健康阅读广度和健康保健深度融合,使全民健康保健阅读生活化,逐步实现家庭健康阅读常态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
3.5 构建多元办馆格局,培育“医-馆-社区”合作
信息共享能促进大健康规范发展,完善“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服务体系,合理规划知识资源配置标准,为医疗服务、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和医学高校图书馆预留发展空间,制定健康阅读推广普及方案,合理布局健康阅读,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阅读服务网络。培育“馆-医-社”合作健康知识服务模式,发挥医学高校图书馆和医学专家在慢性病预防和保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馆医”融合,形成医院和医学高校图书馆共同发展的多元办馆格局,共同引导向高水平、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 实施方法
针对以上“医学高校图书馆+ 大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内容,提出如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 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大健康”和临床循证医学信息服务
沟通能力、系统评价、资源评价和分析、组织和管理技能、管理和组织健康信息是组织能力要求的共同部分,是医学图书馆馆员的必备能力[14]。随着我国医药信息化和“大健康”保健的发展,人才培养成为“大健康”知识服务建设的重中之重。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健康”和临床循证医学信息服务,一方面需要培养具备知识组织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知识揭示技术的人才队伍,而且数据的精准分析和个性化知识服务需要兼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和情报技术的复合型数据馆员;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应把角色转型为“证据员+决策咨询员”[15],提升自身素质和知识储备,及时捕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大健康”保健和临床循证医学所需的各方面技能。
4.2 发挥移动图书馆、PC端和VR互动作用
医学高校图书馆要利用移动图书馆的强大优势解决物理空间和现场阅读的束缚,通过移动图书馆随时随地检索、查看健康保健知识。另外,应建立PC端(用户通过电脑、展架、宣传单页等形式体验)和VR互动体验,配备虚拟现实的医学知识产品,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设计“心脏机能运动”“高血压的形成”等场景体验,让用户通过情景交融的交互体验,感受医学知识、亲历人体构造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医学数字资源使用户深刻了解基础医学知识和目前身体机能的基本状况,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提早对疾病进行预防,及时得到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降低用户生命危险和医疗成本。
4.3 引导医生或专家进入“大学医学图书馆+ 大健康”服务体系
医学大学附属医院有很大优势,目标群体比较稳定,因此确保附属医院支持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至关重要。当前,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和定位证据将逐步使专家隐性知识和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共享[16],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在信息系统、信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支持他们参与“医学高校图书馆+ 大健康”体系,在健康知识服务中获得最佳证据和帮助医院决策服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服务模式;建立一套简单易懂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发现和评估大众需要的信息功能,教会用户知识管理、组织方法、知识教育、学习和推广,提高保健、预防和诊疗质量,确保推动大健康事业发展。
4.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应用和发展的政策体系,设立“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应用和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医学高校图书馆、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使“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服务真正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4.5 加强信任、保障安全和知识共享
信任是目前影响“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保障安全是信任的基础。针对保障安全,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资源和空间优势,对急发病救援、疾病控制等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包括信息分类、信息交换和整合、识别高质量信息、开发易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参与呼叫中心服务、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开发常见问题清单(FAQs)并保证用户容易获取,协助进行文本和数据挖掘以帮助公共卫生决策等[17]。如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为居民提供医疗信息服务[18]或专家咨询。随着5G的应用,医学高校图书馆应与医院数字化病历和相关书籍共享链接,实现诊断和阅读一体化。如某患者诊断为胃病,在医疗云系统就能出现与胃病相关的保健书名,借助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指引患者阅读方向,不仅能增加患者安全保障,而且能增强患者对医学高校图书馆的信任和依赖性,提高医院和医学高校图书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科学合理共享。
4.6 设立“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试验区
“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此模式需要有一个渐进完善发展的过程,需得到政府部门积极鼓励支持医学高校图书馆大胆开拓创新。因此,应建立培育小社区“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知识服务试验区,带动大地区健康阅读的思路,逐步提高医学知识资源可及性和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效率。如以24小时自助实体医学图书馆为基础的城市健康智慧阅读空间试验区,配备阅览桌椅、图书、电子书借阅机、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书机等设施设备,使用户可以享受健康阅读、证卡办理、图书借还、电子图书下载等免费服务项目,同时配备医药箱、手机充电站、免费无线网络等,实现社会资源充分开放共享、提高医疗服务和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目的。
5 结语
“大健康”下医学高校图书馆知识转移,要确保获得“大健康”的知识和证据。医疗保健知识需要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化,重新设计馆员角色,才能实现更大的协调和合作。为了满足公众“大健康”期望,医学高校图书馆必须实现可持续的、可负担得起的数字医学内容访问[19]。在支持“大健康”发展的同时提供关键服务,支持医学馆员向患者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医学保健信息。通过更大范围的合作和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有效性,医学高校图书馆员和医学专家将为健康保健知识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医学高校图书馆员需要适应未来“大健康”的要求,用专业知识支持患者及其家属,改善人们保健、治疗、护理和生活质量。
“大健康”将带来扩大临床和医学高校图书馆合作的机会。随着图书馆员专业知识的日益丰富和跨界服务能力的逐渐增强,医院与医学高校图书馆通过交流,掌握综合技能训练技巧、知识管理等将成为支持大健康决策的证据[20]。通过鼓励创新(包括角色和资源重新设计,人才管理工具和专业人员健康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服务共享和保健服务机构合作,需要继续激励和动员医学高校图书馆员合格人才树立“大健康”服务理念。随着移动医疗和医学高校图书馆保健知识服务项目的实施,“医学高校图书馆+大健康”将是健康保健知识传播和学习的主流趋势,未来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