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2019-09-11王雪
(王雪)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是刘锡诚先生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1957-2017)之际推出的自选集。刘锡诚认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从“五四”前夜诞生以来,已成为人文科学研究领域里颇具中国特色、最有成就的分支学科之一。对于20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刘锡诚将“文学流派”与“民俗学流派”视为最基本的分野,他本人则旗帜鲜明地坚持文学流派即民间文艺学的方向,强调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该书分为理论编、神话编、史诗编、传说编、故事编、域外民间文学以及“革命”民间文学等类别,共收录文章46篇。最早的一篇《传统情歌之社会意义》写于1961年,最晚的一篇《牵牛织女原是东夷部族的神话传说》写于2013年,最长一篇《试论牛郎织女传说圈——地理系统的研究》写作时间从2007年跨到2013年。作为刘锡诚多年在民间文学领域耕耘的收获精选,该书深入挖掘了中外民间文学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对民间文学的诗学传统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示范与阐释,并兼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间文学的整体性格局。
全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体现了鲜明的民间文学审美价值取向。
作者强调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个性,将“民间文艺学看作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在文化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价值意义,诸如“文化内涵”“象征意义”等字眼在文章的题目和正文中反复出现;重视民间文学的审美研究,以一个个具体、丰富、鲜活的个案和专题研究实践了作者坚持的民间文艺学道路,以研究实绩展示出这条道路的宽广与阔大。
第二,具有调和文艺与研究的色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的”也就是民俗学研究的取向日渐强化,作为学科方向之一的“文艺的”研究范式日渐萎缩,导致“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再次进入了一个低谷时代”。《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详细阐述和总结了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间文学思想理论,为“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正名,彰显民间文学在“文艺的”搜集与研究方向以及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方向上的价值。
第三,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学学科的深情。
作者深切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在“序言”中坦承自己对民间文学学科的深切忧虑和背后的恋恋真情。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故而对民间文学有一种强烈的、难以割舍的情结。”作者的一生都与民间文学难解难分,他也将自己几乎全部的心血和热诚献给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事业。
在该书的序言中,刘锡诚全文引用了郭沫若1950年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的目的》。郭沫若指出的研究民间文艺的五个目的是:保存民族文学遗产、学习民间文艺的优点、利用民间文艺创造新文艺、通过民间文学了解民间疾苦以及重视民间文学的社会史价值。刘锡诚认为中国民研会的这个“初心”不应被忘记。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刘锡诚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