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现状、问题及防控措施
2019-09-10金玉亮汪勇
金玉亮 汪勇
摘要: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自2018年,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造成生猪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科研部门也在着力研究,但非洲猪瘟的防控仍需在政府部门支持与引导下,依靠广大养殖、屠宰、交易运输等从业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该文通过对非洲猪瘟防控现状、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生猪生产经营者防控非洲猪瘟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现状;防控问题;防控建议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0.009
0 引言
我国是猪肉产品消费大国,生猪养殖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2018年8月,自我国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由于生猪饲养、交易调运、屠宰加工等行业的粗放式作业行为,导致疫情扩散,现已波及全国各省,多区域污染或出现疫情,虽然非洲猪瘟可防可控,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科学研究所对疫苗的研究开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非洲猪瘟的防控尚需从业人员坚持综合性防控措施,规范作业,确保不发生疫情,维护养猪业利益。
1 概述
1.1 疫情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5~19d,发病过程短,猪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出现高热,病猪体温可达40~42℃,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咳嗽,眼鼻处分泌物,淋巴及肾、胃肠粘膜出血等症状[1]。非洲猪瘟具有非常复杂的流行病学背景,且具有多种自然宿主,导致该病在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的差异较大,且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与普通猪瘟的症状极为相似,只能依靠實验室检测才能确诊病毒,给疫情早期的查杀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1.2 感染与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感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组织血液、生殖道。跨境传播途径除生猪贸易流通、旅客携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或猪肉产品、厨余垃圾、野猪迁徙,蜱、蚊蝇、鸟、鼠等非宿主动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导致传播。国内疫情初期,由厨余垃圾、泔水等喂养生猪及业主所引起的疫情,占全部疫情的34%,后期则因跨境调运生猪引起的疫情居多。
2 防控现状
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发生,疫情一度迅速扩散至各省,波及百余个市级区域,报告疫情150余起,扑杀疫区生猪近百万头。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采取多种行政管理与技术指导措施。自2019年7月,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已呈现趋缓或平稳趋势。但部分贩运生猪业主行为仍不谨慎,养殖与屠宰场所防范不严密,消毒灭原效果受限,病毒又有耐寒特性,仍存在病原污染与疫情发生的较高风险[2]。
3 存在的问题
针对非洲猪瘟防控,国务院及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管理措施,业务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研究出一系列技术措施,虽取得一定效果,但生产经营中仍有不安全因素或防控漏洞。第一,生产经营者重私利、轻责任,养猪人发现疫情时,为减少损失,不申报检疫,私自出售同群猪;外购引进生猪时不索取检疫报告,不顾风险贪便宜,引进猪不备案、不隔离检测。贩运生猪人为谋取利益、赚取差价利润,自疫区或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去贩运生猪;屠宰场点不愿投资检测病原和建设车辆洗消设施。第二,从业者习性懒散,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或生物安全水平不足,人员不能坚持清洗消毒,出入生产区不更换衣帽鞋等;运猪车辆不符合生物安全标准或备案条件。第三,企业管理松散,养殖或屠宰企业防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从业规范度监管不严,难免出现防控漏洞。第四,基层管理部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监管队伍人力与财力不足,部分地区及相关管理人员存在着防控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划分不明确、防控管理人员不作为、防控工作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 防控措施
政府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审时度势,不断分析调研,适时出台相应的管理与技术措施,有科学可行的措施,还需要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责任心,严格遵循管理措施、规范作业、安全生产,既要保护自身生产安全,也应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在此,提出以下防控建议,希望对生产经营者有参考意义。非洲猪瘟防控重点应做好“堵、消、免、监、管”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4.1 堵截病原传播
病原传播途径多而复杂,所有物质均有可能携带病原成为传播病原的载体,包括猪及其产品、蚊蝇等昆虫、禽鸟、鼠等动物、饲料、水等饲喂品。养猪、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场所,应提高场区动物防疫条件建设与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合理布局场内各功能区间,各区间封闭隔离,分设进出通道(净道与污道分设),出入口设置有效消毒设施,保持消毒有效,通风口安置纱网,严防蚊、蝇、鼠、鸟等动物窜人;定点采购安全的饲料,使用安全水源并对水消毒;对人场人员、车辆、物料等有效清洗消毒,不同区间员工使用不同衣物、不能随意交叉走动,出入生产区更换衣帽鞋。
4.2 消灭病原
养成卫生清洁与消毒习惯,坚持场区、圈舍(加工车间)、出入口等处有效消毒;对车辆、用具、衣物等及时清洗消毒,并遵循消毒一清洗一再消毒一再清洗一干燥的洗消程序;清除圈舍四壁、围栏、用具等蜘蛛昆虫,灭鼠灭蚊蝇;保持清洁、通风;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粪污[3]。
4.3 基础免疫
预防非洲猪瘟暂无疫苗可用,应做好传统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等主要病种的疫苗免疫,尤其要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定期检测免疫抗体,科学免疫,保持猪体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增强抵抗非洲猪瘟侵袭的能力。
4.4 监测病原
定期检测猪及其产品、环境、物料、水源等样品,发现非洲猪瘟阳性,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清除病原,防止出现疫情。
4.5 强化管理规范行为
设立内部防疫监督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培训并监督员工认真执行各项制度,规范生产与防疫作业行为,建立产销与防疫档案,保留产销与防疫痕迹、做好事件追溯与内部监管考核记录凭证。
5 结束语
养殖、屠宰、交易运输等生产经营者应竖立良好的防疫主体责任,在自己得利的同时,更要为社会与国家负责,确保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稳定并发展畜牧经济。
参考文献
[1]孙洪涛,彭程,宋建德,等.全球非洲猪瘟流行情况及对我国的威胁[J].中国动物检疫,2017,34(4):24-27,31.
[2]李硕,张云辉,王永怡,等.2018年7-8月全球主要疫情回顾[J].传染病信息,2018,31(4):383-384.
[3]杨汉春.非洲猪瘟的现实、挑战与策略[J].兽医导刊,2019(19):9-10.
作者简介:金玉亮(1963-),男,大学本科,兽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