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索
2019-09-10周妮
周妮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学校单一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尤其是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明显,借助网络,电脑、手机的媒介资源获取,已经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渠道。这种大众传媒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东西。随着这种大众媒介的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目标。由于信息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考虑在信息技术学科当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这样就可以实现信息与媒介的共同发展。我们作为媒介时代的原住民,应当保证良好的媒介素养能让人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信息技术
1. 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指的是当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反应能力,比如说有选择、理解、质疑、创造、评估、思辨和生产等能力。所谓媒介素养,其实指的就是正确的使用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利用媒介资源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共同进步。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使用媒介资源的态度和方法方式。它分有三个层面,能力、知识和理解模式。每个模式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能力模式是指现在所具有的传输各种各样信息形式的能力,侧重点是认知信息的过程,知识模式是媒介素养关于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它的侧重点是如何传输信息,理解模式是指理解媒介信息在生产制造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力量的强制作用,它的侧重点是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2. 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各种媒介以及信息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帮助人们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也给人们带来了些许挑战,比如辨识信息真实度、正确使用信息,这也对这两种素养提出了个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素养是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程度越高,对两素养的要求就越高,而他们的提高,可以通过多方面来完成和实现,比如通过人们的自我要求和教育就能完成,或者通过两者分别的教育就能实现。一般来说,这两种教育都是信息社会发现的产物,是新型的教育方式。
其中,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人们对不同的媒介信息能辨识和传播,以及对不同媒介的合理使用。而信息素养教育,不光是提升人们对不同信息的辨识和传播了,还将它们表现成修养和素质的教育形式。两者之间紧密关联,又相似又有各自的不同点,各种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同时,这两者共同研究出了新对象,那就是网络言论行为,这其实是集齐两者相同点不同点于一身的事物。
3. 促进信息技术中的媒介素养培养
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有很多互通之处,信息技术,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一定的窗口,展示处理结果以服务所需。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够准确把握技术处理的受众需求满足。同样,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够使用“客观”的信息技术“创造”出更符合实际主观需要的“产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信息技术而忽视媒介素养,则很容易闭门造车出现偏差,尤其是在今天,信息技术的有效表达愈发重要,毕竟从非专业角度来体验的不是技术而是呈现体验。因此,信息技术的内容教学当中,有些许多与媒介素养教育差不多的成分,这些共同的知识体系能帮助它的实施,为两者相融合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其他不同的教学媒体,将媒介素养培养的环境优化,使得媒介的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更加容易获得。
3.1 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媒介素养与技术不同,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主观态度的高度融合。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的参与积极性,媒介素养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有效的挖掘、引导,在学生既有思想认识基础上,提出可能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分析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结合信息技术的具体知识,树立恰当的媒介素养,并将这些媒介素养渗透到每项技术中,达成客觀数字符合到媒介现实的转化。通过学生的自发思考,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信息技术处理时也能够从人的主观性方面来思考这一实际需求,真正用好信息技术。
3.2 切实注重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的媒介素养必须要首先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参加培训、集体学习教研,将媒介素养当成一门“必修课”,切实增强对媒介素养的重视程度。无论什么技术,无论什么课程,都承载着对学生科学人生观、审美观的培养责任,如果教师忽视媒介素养的自我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就是空话。当前,媒介素养还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所以将这一教育目的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当务之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钻研,思考技术背后的深层次媒介意义,并多挖掘信息技术知识点,来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产品的多功能多侧面需求。
3.3 挖掘媒介素养教育资源
在信息技术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着力点和落脚点还是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挖掘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往往是通过各类课程的渗透完成的,媒介素养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媒介素养的培养点,并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无论是程序、还是展现出的视频、文本等,都可以为之赋予丰富的内涵,都可以做一定的意义延伸,尤其是今天,“美好”需求已经成为大众所需,怎样为“冷冰冰”的信息符号,赋予灵动美丽的受众意义,是需要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深入思考的。
4. 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
4.1 以任务为驱动,要求学生掌握媒介
媒介的选择与应用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要求,也是一种人文素养。每个学生在这个信息时代都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由于媒介素养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和管理者则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强制性活动”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选择与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outlooks”“internet”完成多元的信息传递任务,要求学生利用“ppt”“PDF”进行各种信息的存储与展示,要求学生利用“优盘”“邮箱”“网盘”“QQ”等多种介质完成信息传递活动,并且要求学生在选择过程中进行思考判断,对于选择哪一种介质的理由需要进行说明。这种基于必须完成的“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初级的媒介素养,为后续的高级素养奠定基础。
4.2 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学生需要具备自主选择媒介,灵活运用媒介,喜欢使用媒介,融合多元媒介的能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媒介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们喜欢以此为契机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积极引导另一部分对于媒介使用缺乏兴趣的学生,让他们逐步成为媒介终端应用的“达人”。比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包括各种生活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多种媒介向自己传递信息,上交作业,完成各种学业活动等等。而对于表现进步的学生,教师则有意识的进行各种激励和支持,这些措施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只要在教师权利和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解决的,都可以进行尝试。
5. 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普及功能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工作生活意义重大。但是,如何使用好这一技术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不仅是在具体技术上,更体现在作为独立个体的媒介素养上面。通过将媒介素养的整体培养,融入信息技术中,让学生做到恰当使用、准确使用,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更引导学生增强对媒介信息的甄别、选用和传播,是信息社会必需的一个要素。
参考文献:
[1]胡蕊卿.浅议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J].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2]李晓飞姜波.从Flash教学谈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8.8
[3]刘晓.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4]田中初.媒介素养:一种正在兴起的教育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冯延群,荣维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历史和文明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