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有效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教学
2019-09-10郑文强
郑文强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2-0082-01
新课改后,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这一主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数学是高中时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索、实践和交流等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直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水平,提高课堂质量。本文围绕怎样发挥探究性教学方式优势,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1.营造教学情景,激发探究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可以把教材知识中融到实际活动情景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亲近教材,可以更清晰的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要尽量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活动,把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情景活动中,改变学生数学难得观念,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结果最优化问题时,问题的中心是,怎样设计方案才能实现利润最大、效率最高、用料最少。所以,教师可以以“汽油的使用效率何时最高”这个问题微例,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对汽车的使用率相关问题十分关心,根据这种现状,教师可以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的耗油量与行驶速度有关吗,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汽油的使用率?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已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得理解和掌握。
2.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探究问题
数学是一门罗辑思维强,又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讲解理论概念,很容易让学生厌烦数学,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融入到实际情景中,从而引起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概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问一些问题,“有哪位同学买过体育彩票?”“那大家知道彩票的中奖率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又和日常生活有关,一般学生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很有兴趣,能认真探究,通过探究引出“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不能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达到教学目的。
3.分层引导探究,培养探究精神
数学学习一直是困扰高中学生的难点问题,探究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学生不能熟练转换新旧知识,对于一些问题难以给出肯定的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按学习效果分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问题,并且要发挥监督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班里学生特点,创新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提高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时,可以先讲解抛物线的概念定义,让学生有一个基本了解,再设计提问一些问题:“同学们是不是初中就学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抛物线和初中学的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这样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做到新旧知识的转变。同时,教师要做好日常总结,将课堂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分析研究,想出解决办法。
4.发掘生活元素,提升探究效果
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探究解决问题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日常学业十分繁重,很多学生是带着学习目的学习的,这种原因会导致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状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征为基点,增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尽可能的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学习,把他们身体内的潜能激发出来,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相关知识时,在备课时可以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提高探究质量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结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习惯,从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巴桑卓玛.数学思維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学周刊,2019(07):115
[2]胡艳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分析[J].学周刊,201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