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动机的内涵与分类
2019-09-10杨静
杨静
摘 要: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中学教师应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认真贯彻执行该标准,中学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终身学习;学习动机
一、教师学习动机的内涵
1、动机
“动机”一词来自于心理学,威廉姆斯和伯登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即“动机可被界定为一种情绪上的唤起,这种唤起导致有意识的行为决定,并引发为了达到提前设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段时间的持续的智力和身体上的努力。”[1]不过,对于情绪上的唤起水平,用目前的检测工具还很难做出衡量。概括来说,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动机的内涵往往有着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内在论观点、外在论观点和中介论观点。内在论观点认为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外在论观点认为动机是个体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而行动的原因,而中介论观点则认为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所驱动的旨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动动力,它起着激励、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功能。[2]在这三种观点中,笔者认可中介论观点,认为动机是将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界诱因联系起来的一种内部力量,其中,个体的内在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外界诱因表现为的特定的目标,它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
2、教师学习动机
根据前文对动机内涵的解释,笔者认为,教师学习动机是指教师发动和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判断一位教师是否具有学习动机的外部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是否显示出目标指向的学习行为,二是教师是否显示出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和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根据威廉姆斯和伯登关于动机内涵的观点,教师学习动机能够唤起教师学习方面的情绪,致使教师采取有意识的学习行为,并引发教师为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持续的智力和身体上的努力。教师学习动机是一种情感上的内驱力,它不仅从内部生发,也受到外部目标的引领,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和促进教师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维持。
二、教师学习动机的分类
1、教师学习动机分类标准的确定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对其进行深入认识的重要思维方法。从逻辑学角度说,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必须首先确定分类标准。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教师学习动机的分类标准大致包括三种,即学习动机的性质、学习动机的来源和学习动机的指向目标。本文将学习动机的指向目标确定为教师学习动机分类标准,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国外研究者有关成人学习动机的分类标准。由于教师学习属于成人学习,因此,有关成人学习动机分类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师学习动机分类提供依据。国外有代表性的成果多是根据学习动机的指向目标对成人学习动机进行分类。学术界一般认为,博希尔的成人教育参与量表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有关成人学习动机的重要量表之一。
另一方面是国内研究者有关教师学习动机的分类标准。笔者在此主要以查阅到的4篇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确定教师学习动机的分类依据的参考,这些学位论文都是根据学习动机的指向目标对教师学习动机进行分类。
借鉴国内外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在关于教师学习动机的分类标准方面做出以下两种选择。其一,根据我国国情和对教师学习动机的初步了解,将教师学习动机分为以下四种,即求知动机、职业发展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外部期待动机。需要说明的是,从逻辑角度说,本文把这四种学习动机看作是教师的主要学习动机,而不是其全部学习动机。其二,根据学习动机的指向目标对教师学习动机进行分类,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其他分类标准,譬如,当对指向目标不同的教师学习动机进行价值判断时,本文会用到积极学习动机和消极学习动机等根据学习动机的性质对教师学习动机进行的分类,也会涉及到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等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对教师学习动机进行的分类。笔者下面对每一种教师学习动机的具体内涵做进一步阐述。
2、教师学习动机的主要种类
(1)求知动机
总前所述,求知动机也被称为求知欲望、求知兴趣、认知兴趣等,它是所有研究者都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师学习动机类型。作为一种学习动机,本文认为,因为求知欲望、求知兴趣、认知兴趣等概念片面强调动机的个体内在需要,所以用求知动机这一概念來进行描述教师学习动机更为准确。所谓教师学习的求知动机,是指教师把获得知识、满足求知欲作为学习活动的根本指向目标的学习动机。求知动机是教师最为直接、最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说,求知动机引导下的教师学习是为学习而学习,或者说是为知识而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求知需要作为人的七种需要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把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合称为人的成长性需要。而当教师不仅具有内在的求知需要,而且具有可以获得的外部知识作为诱因时,教师就会产生求知动机。笔者认为,当教师为了获得新知识、为了巩固已有知识、为了改善知识结构、为了发现新知识而学习时,这就表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求知动机。而当教师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到愉快而学习时,由于该学习的指向目标也是知识本身,而不是知识之外的其他结果,所以,这也表明教师具有学习的求知动机。
(2)职业发展动机
所谓教师学习的职业发展动机,是指教师把职业发展作为学习活动的根本指向目标的学习动机。由于知识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与求知动机相比较,教师学习的职业发展动机具有一定的外在性,该学习动机把获得知识作为职业发展的手段。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二是教师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这两方面的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是提高个人职业素质的目标是教师学习的更为直接的结果,而教师提高个人社会地位的目标是教师学习的更为间接的结果。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教师个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往往与其较高的职业素质密切相关,前者往往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然而,社会是复杂的,在一些情况下,个人的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可能并不建立在其较高的个人素质基础之上。每一个进入社会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都有职业发展上的追求,都往往不满足于目前的工作状况和境遇,而是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不仅要让自己更加胜任工作,也想获得更大的成功,获得更高的待遇,获得心理上的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当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能力、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为了职称晋升、为了提高福利待遇,或者为了调动工作而学习时,就表明教师具有学习的职业发展动机。
(3)外部期待动机
所谓教师学习的外部期待动机,是指教师把满足外在的他人的期待作为学习活动的根本指向目标的学习动机。与求知动机和职业发展动机相比较,该动机具有鲜明的外在性、间接性。由于在该动机引导下,教师的学习活动倾向于是满足他人的期待,因而该动机也具有更强的被动性、服从性,换言之,在该动机下,教师不是为了求知而学习,也不是为了职业发展而学习,而是为了他人而学习,为了让他人满意而学习。从社会学角度说,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所谓角色,不仅是指个人所处的特定的社会位置,而且是指与该社会位置相适应的行为期待。由于个人的社会位置往往会同时与多个外在的社会主体相联系,而每一个外在的社会主体都可能会对个人提出行为期待,所以,个人往往处于“角色丛”的包围之中。教师也比例外。教师在扮演教师这一角色时,也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外部期待。根据教师日常接触到的社会主体,教师学习的外部期待动机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即教师因为家人的鼓励而学习,因为师长的建议而学习,因为朋友的期望而学习,因为同事的劝说而学习,或者是因为学校的要求而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师学习的外部期待动机中,因为学校的要求而学习更为典型,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该学习动机的外在性、间接性、被动性、服从性。
(4)社会交往动机
所谓教师学习的社会交往动机,是指教师把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当成学习活动的根本指向目标的学习动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与他人交往,而不能离群索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归属与爱的需要看作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所谓归属与爱的需要,指的就是个人对于友谊的需要、对于归属感的需要和避免孤独的需要等方面。与求知动机相比较,社会交往动机具有外在性和间接性,但是,该动机同时也会使教师的学习活动具有合作性,也就是说,当教师为了社会交往而學习时,其学习活动就具有合作学习性质。由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因此,与外部期待动机相比较,教师学习的社会交往动机则具有更强的平等性和主动性。本文认为,当教师为了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学习、为了享受与朋友一起学习的乐趣而学习、为了认识专家而学习、为了扩大社会交往范围而学习,或者为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学习时,这就表明教师具有了学习的社会交往动机。
参考文献
[1] 金海云.外语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演变[J].外语学刊,2013(6):127-131.
[2] 姚梅林.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4-35.
[3] 何露露.成人学习动机的性别比分析——基于上海市电视大学成人学员的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