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患者孕产期管理

2019-09-10郁家青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1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型肝炎乙肝

郁家青

乙型病毒肝炎(HBV)简称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为10%,有三分之一的乙肝患者因发生乙肝病毒母婴直接传播患此病。目前,肝病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孕妇中乙肝阳性的患者率高达5.97%~33%,这是一个不可被忽视的群体,应妥善管理孕产期的保健。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纤维化。乙肝主要在中国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流行,中国人口约有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的疾病,主要经血液、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黏膜破损等传播方式。乙型肝炎除母婴直接传播以外还有很多介质传播,如:纹身、扎耳洞、内镜检查、去不正规献血站献血等。乙型肝炎病毒并不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在一起接触是不会被感染的。

由于乙肝患者妊娠后可能加重原有的肝损伤,甚至会导致急性黄肝萎缩、肝功能衰竭等,导致孕产妇死亡。同时为了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乙肝孕妇应纳入专门高危妊娠管理系统。妊娠合并乙肝除了加重肝损伤外,还可增加早产、死胎发生的几率,乙肝产妇患妊高症的几率也会比正常产妇高出很多。所以医院应做好细致、全面的产前检查,为保证患有乙肝妊娠的产妇顺利妊娠。

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如果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有70%~90%在半岁内感染乙肝,在12月龄时90%将成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感染;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为阴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在半岁以内有10%可发生乙肝感染,在12月龄时成为慢性感染的比例则高达40%~50%。

乙肝病毒在宫内感染率为5%~15%,是出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婴儿出生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呈阳性直到1岁时仍呈阳性可判断为宫内感染。宫内感染可能是胎儿在母体内胎盘破损,病毒直接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造成感染(血源性途径),或通过胎盘组织中细胞传递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细胞源性途径)。亦或分娩时传播;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受感染。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血管破裂,含有病毒的母血渗入胎儿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胎儿。患有乙型肝炎的产妇尽量选择剖宫产,可以预防或减少传播的风险。

根据临床研究,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从怀孕20周其就应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新生婴儿出生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检测出阳性,其原因时在妊娠20周起胎盘有主动从母体传输免疫球蛋白G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应从妊娠3个月其,每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胎儿受到保护。

患有乙型肝炎的孕妇在早孕初检是应检查肝功能和凝血机制,如若发生急性肝炎应立即终止妊娠,待病情好转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择期妊娠。孕20周、28周、36周按照高危妊娠管理,严格逐项高危评分并检测肝功能及凝血机制的变化,及时纠正胎位异常、贫血、妊高症等并发症。调整日常生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保护肝功能,注意休息。

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在孕期39周开始住院待产,进行产前、产后准备工作:(1)复查肝功能和凝血机制、血浆蛋白等,并给与产妇高糖、维生素K等预防产后出血。(2)缩短产程:观察产程进展,估计分娩方式。(3)预防产后出血和感染:乙肝患者的凝血机制功能较差,可能会导致产后大出血。应及时使用缩宫素和检查软产道的损伤,产后选择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4)新生儿喂养:传染较小或无传染性的母体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具有传染性的母体避免母乳喂养。(5)出院前对机体进行全方位的檢查。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乙型肝炎乙肝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怕吗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患者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乙肝防治8大变化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