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19-09-10张爱国
张爱国
追求课堂中的精彩,期盼教学中的成功,这是每位教师都在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这些无意识中的“生成”资源,就有可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它所延伸的也许就是一个生动、广阔的教学天地。作为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如何把自己从独占课堂,主宰一切的角色中转换过来,与学生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呢!
一、问题设置,为生成课堂架起支点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而教学设计中有效的问题设置,则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你打算如何探究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主动探寻解题方法。
第一小组:数方格的方法(由于不满一格的很多,学生数的也各不相同,遇到了困难)。我顺时引导:“的确不满意1格的很多,你能想到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第二小组:把三角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下,把剪下的三角形移过来,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方格图知道底是7厘米,高是2厘米,面积就是14平方厘米。我接着提问:“还有跟这个小组不一样的方法吗?
第三小组:把一个三角形上下对折,左右对折,就拼成了两个长方形。
第四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7×4÷2=14平方厘米。
我接着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大胆质疑: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要除以2呢?
我让学生自己解释:“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要求其中的一个,所以应该除以2。
后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又补充了3种方法,让学生大开眼界。如果在这里我能起个引导作用,给孩子一些启发,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出来,我想这节课的数学思维含量就有了更高的深度和厚度。
当然,我也没有想到学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解决策略,学生自我的生成与思考比教师直接告诉更加的让人信服,也更容易被学生认同。留足时间由学生发表看法,借助学生的生成追击教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来展示。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二、激励评价,为生成课堂营造空间
课堂要动态生成,少不了学生要将所想的、所要说的说出来,否则生成则成无源之水。然而学生所想,有时是基于独特且富有创造的精彩见解,有时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辩真伪的模糊表象,怎么办?教师要做是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激励学生将这些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前者是很容易得到教师的激励评价,但对于后者来说,教师往往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而倾向于采用否定的简单处理方式。其实,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认知上的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手段,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以满腔热情,殷切期望,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有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为课堂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
三、捕捉亮点,让生成课堂充满活力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亮点,把握教学契机,让生成更加精彩!
很多時候,孩子们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可以让我们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基于学生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用学生的独特发现丰富师生共同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是不能预设,但是不妨在预设中留有空间,既是留给学生去生成亮点,生成精彩,也留给教师与学生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振奋的火花。
面对学生生成性的想法,我们要善于倾听、微笑,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满含鼓励,接受心灵的引领,使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倍增。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生成,基于教师对亮点的捕捉而丰富多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