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发展
2019-09-10
在各种文体的课外书中,“小说”是同学们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小说,是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艺术化描写。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日常涉猎的小说题材又是十分多样的:历史、军事、传记、探险、科幻……都有它们各自固定的“粉丝群”。但我们总觉得,“小说”是“舶来品”,是欧美文学近几百年间才有的“后起之秀”。其实,“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我们古代可谓源远流长,是颇有“根底”的。老师今天就带着同学们溯流而上,简单回顾一下小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上的发展。
“小说”名字由来和早期发展:“饰小说以干县令”
中国小说的源头,应该是神话:“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所以自己造出众多说辞来解释,这些口头的“解释”,代代口耳相传,现在我们就称之为“神话”。所以,在中国古代,神话不仅是宗教的萌芽,美术的起源,而且也应该是“小说”的源头。
“小說”之名,第一次登上古代文学的舞台,可以追溯到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这里的“小说”和我们现在的“小说”意思不同,还不是一种文体,只是指琐屑浅薄的言论;“干县令”的意思是“追求美好的名声”。但从中我们仍可以读出,那个时代里古人对于“小说”的认识即是“微不足道”的言论。
而中国古代小说真正开始有“故事”,接近近现代对于“小说”文体的定义,那应该是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和“志怪”小说。其中的集大成者是《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志人”小说集,编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全书六卷三十六篇,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南北朝年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语或者故事有一部分是出于传闻,不全符合事实。
“小说”的高速发展时期:“唐传奇”和“话本”
“唐传奇”是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大多数是传述奇闻异事,所以后人美其名曰“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其中除了部分记述神灵鬼怪的内容以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故事中的人物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普通平民,反映的社会面较《世说新语》中主打的“士人阶级”而言,也更为广阔,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到了宋朝,开始出现“话本”。
宋朝时“说话人”——即是后来的说书人,他们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就叫“话本”。这些是民间说话人自己进行创作的,既具有口头文字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人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讲史话本”。最开始只是初具规模的长篇小说,其中的故事比较简单,结构甚至有些凌乱,言辞也比较粗陋,但是至少已经开始形成了大体完整的故事情节。明代的讲史小说,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历史演义。这是在宋元人“说话”中讲史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另一种主要的形式是英雄传奇,这一形式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小说”的成熟时期和高峰:明清小说“百花齐放”
明代出现了“神魔小说”。这种题材的小说,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幻想,显然是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明朝中期以后,社会上谈妖说怪的风气盛行,影响小说创作,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西游记》,它只是披着神魔的“外衣”,实质是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同样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清朝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充分汲取了古代文学艺术的营养,生动地描写了一系列受到科举毒害和市侩熏染的读书人的灵魂,并且通过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描写,展开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
晚清还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是指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这类小说,暴露出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和指责官吏贪污媚外。具体是: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
阅读本文,趣味互动:
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以下哪
一位先秦哲学家的作品中:( )
A.庄子 B.孔子
C.老子 D.列子
2.以下哪一个是《世说新语》的作者: ( )
A.刘向 B.刘勰
C.刘义庆 D.刘安
3.以下哪一个是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
A.《世说新语》
B.《封神榜》
C.《水浒传》
D.《西游记》
4.以下哪一部作品不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A.《官场现形记》
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老残游记》
D.《儒林外史》
答案:
1.A 2.C 3.D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