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公共安全新思想 筑牢河池村寨消防安全防火墙

2019-09-10张登峰

消防界 2019年24期
关键词:消防安全

张登峰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成就巨大,另一方面风险和挑战也与日俱增。风险挑战就是全体应急救援工作者所面对的课题和任务。作为广西河池市支队的一员,如何防控辖区火灾形势,重点抓好村寨防火工作,是笔者面临的专业化课题。笔者结合辖区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公共安全新思想做好辖区村寨防火工作。

关键词:公共安全新思想;河池村寨;消防安全

一、河池市辖区总体情况和村寨消防形势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接南宁,西接百色,北临贵州,全市土地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地形主要以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为2179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74%,是广西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最多的城市,人口约450万人,有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市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83.89%,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全市辖11个县、区,174个乡镇,1627个村,其中民族自治县5个、民族自治乡镇13个。山区广布、道路崎岖、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村寨是河池市消防工作的重点,村寨消防安全直接影响着全市火灾形势的稳定。2017年以来,全市共发生农村火灾132起,直接财产损失542万元,经济损失影响超千万元,火灾造成4人亡,5人受伤,受灾户数超过300多户。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消防监管难度大、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村民预防逃生技能水平低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村寨消防工作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消防基础薄弱。一是民房耐火等级低,村寨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甚至木质结构,燃点低、燃烧快,且房屋多为连片设置,在防火间距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一旦起火,很容易引发“火烧连营”的情况;二是消防设施缺乏,村寨大多路远难行,火灾扑救困难。再加上村寨灭火器、手抬机动泵、消防水池等的缺乏,一旦起火,往往只能眼看着火势由小到大,难以扑救;三是消防队伍较弱,虽然有的乡镇已经建立了专职、义务消防队伍,但从总体上来看,乡镇、村寨消防队伍覆盖范围小、技能水平低、经费无保障,成为了困扰消防队伍发挥作用的主要难题,仍然是消防工作的薄弱环节。

(二)消防责任不落实。一是当地乡镇领导及职能部门对消防工作重视不够,往往认为只要没出事就可以,对火灾的潜在性和危险性重视不够,开展消防工作也仅仅是应付上级;二是重生产、轻安全的意识仍然顽固,一些村寨里开办的乡镇、个体企业只关心效益,不舍得对消防工作投入经费,生产条件、设备简陋,整体布局不合理。

(三)火灾隐患多。一是生活水平低,村寨居民多数仍主要采用柴火进行做饭,而且往往在厨房内堆积了大量的柴草,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此外,电器线路铺设、维护等不科学、不合理,在布线时只考虑简单实用,没有考虑消防安全,且线路普遍存在常年不更换、老化的情况,在木质房屋内容易起火燃烧;二是生活习惯致灾率高,河池地区民族众多,且多喜好饮酒,酒醉后再抽烟乱扔烟头则大大增加了起火的几率。同时,自行熏制腊肉、腊肠的习俗也普遍存在,长时间用柴火进行熏制,容易出现无人看管的现象;三是小孩玩火致灾时有发生,实践证明,小孩玩火是村寨地区发生火灾的重要原因,儿童多处于“放养”状态,无人看管,自行点燃柴草、燃放烟花爆竹等,加大了火灾风险。

(四)消防意识淡薄。一是文化水平低,村寨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往往只有小学、初中文化,在消防安全上,理解、接受能力弱,往往是亲身经历过火灾后,方能达到警示作用;二是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居民生活习惯简单,一般都是通过电视和传言等了解外面的事情,消息闭塞,获取的消防知识有限。另外,河池地区村寨点多面广,如果单靠消防官兵开展宣传,大部分村寨都难以触及;三是留守老人、儿童多,防火意识、自控能力弱,安全意識淡薄,是火灾防控的“弱势群体”。

(五)消防监管不到位。一是人员缺乏,消防监督员人力有限,仅仅依靠每个县区仅有的几名消防监督员进行监管不切实际,农村消防监督管理主要靠派出所开展,但由于派出所民警也有限,而且同时肩负着户籍、刑侦、治安等多项“主业”,任务繁重,消防监管往往会被忽略;二是业务能力低,派出所民警仅只经过短时间的消防集中培训,对消防工作的认识仍处于初层次,业务技能不足以满足村寨火灾防控的需要;三是农村消防组织建设实效性差,虽然《消防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村委会的消防安全工作职责,但是无论从责任履行、业务能力上来说,都难以达到要求。

二、运用公共安全新思想推进河池村寨防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学深悟透新形势下加强公共安全的宏观举措。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强有力的党建促进村寨防火工作水平提高。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通过“三会一课”等各种载体和形式,进一步加强县区、乡镇党建工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加强县区、乡镇基层组织关于公共安全总论述的政治学习,进一步增强各级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通过强有力的党建,提高对村寨防火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更好的保驾护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做好防灾服务和保障工作。构建具有河池特色和新时代特征的村寨防火体系制度建设,把脱贫攻坚的胜利取得与村寨火灾防控绩效相挂钩。二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补齐应急救援工作发展短板。深入推进村寨火灾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强乡镇、村寨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应急救援、基层应急、志愿者等方面队伍建设。依托“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构建责任明晰、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乡镇应急救援网格化管理体系,解决基层应急信息上报和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针对各地应急救援水平快速提升,但发展还不够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环节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加强把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行业领域协调发展、防范和处置协调发展作为乡镇应急体系建设最紧迫的任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后劲。要及时总结自身的优势和经验,积极学习桂林、柳州等地先进经验,开展交流合作,实习共享发展。三是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做好村寨防火工作。进一步完善以乡镇(村屯)综合救援队伍为基础、以基层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探索建立“村寨应急响应队”,并通过开展应急先锋队等工作,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演练以及培训等工作。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构筑社会广泛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隐患排查、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重要作用。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普及村寨防火救灾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 。逐步建设村寨防火救灾网站平台和微信公众号。

(二)以高度工作责任感,推动完善村寨防火救灾基础细项工作。一是夯实村寨消防基础。推动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加大农村消防经费投入,保障消防经费的落实,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村寨民房设置的随意性,针对村寨特点配备符合实际需求的消防水窖、手抬机动泵、灭火器等,推广使用砖瓦等阻燃、难燃材料,提高建筑耐火等级,优化线路铺设,强调更新维护,逐步淘汰柴灶用火,推广沼气、液化石油气等烹饪燃料,控制可燃物和火源。二是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各级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做到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并严格落实,建立村寨消防安全“三级检查”制度,实行工作组驻村检查、巡寨员巡寨检查、消防专干巡村检查,县、乡两級政府从相关部门及公安派出所、乡镇干部中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进村驻寨,挨家挨户排查隐患;巡寨员每天按时进行消防安全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和火灾苗头,防患于未然;各乡镇明确消防安全专干,对各村寨落实消防安全制度情况、消防设施设置进行抽查,并将结果上报政府。三是强化消防人员配备。各村寨建立消防志愿队伍,平时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遇到火情时能及时集合开展灭火,定时组织训练,提高查找火患以及灭火器材使用技能;消防部门加强对派出所民警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派出所民警要对网格长、村寨消防负责人开展分级培训,一层抓一层,确保培训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作用,在其培训内容中加入消防知识,探索将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退伍消防官兵纳入大学生村官计划接纳对象,充实偏远地区消防安全专业力量。四是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充分认识村寨地区消息闭塞、娱乐活动单一的特点,在加大电视、广播、短信媒体宣传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集市、圩日等进入乡镇开展消防宣传,创编易于村民接受、传播的消防安全知识节目,联合各类下乡文艺演出进行表演;印制针对村寨防火实际的宣传手册、海报,通过各级政府、派出所进行发放、张贴;购置消防宣传车,利用丰富的车载设施进入村寨开展“一站式”的消防体验;借鉴交通安全宣传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广泛设置消防宣传牌(栏),低成本、大范围扩大消防宣传面;以学校集中宣传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师生培训,布置消防安全作业等形式,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推动家庭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五是对重点人群进行摸底关注。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进行一次排查摸底,普查登记,全面掌握底数,进行重点关注,各级消防安全负责人对其实行“一次消防安全知识教育、一次家庭消防安全隐患查改、一个消防安全监护人”为内容的“三个一”活动,确保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有人问、有人管,遏制火灾乃至亡人火灾的发生。

猜你喜欢

消防安全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历史文化的遗存与保护:科技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邹议
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构筑火灾“防控网”
试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浅析高职院校消防安全保卫工作重要性的思考
火电厂员工消防安全培训及对策
“一户一表”改造给老旧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
高层住宅建筑消防安全形势与对策分析
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