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语音加工单元的特异性

2019-09-10屈青青

教育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现实性音节言语

屈青青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它不仅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而且和思维、情感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语言是思維的外衣,是文化的内核。对人类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获得和提升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语言认知是当代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教育学共同关注的一个核心领域。目前,大多数语言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输入过程(即听和读)的研究上,而对语言输出过程(即说和写)的关注相对较少。

语言产生根据产生方式,可划分为言语产生(spoken production)和书写产生(written production)。言语产生,是将思想转化为口头言语表达的过程;书写产生,即将思想转化为书面文字的过程。言语产生大致包含以下四个主要加工阶段:(1)概念准备,即说话者首先需要明确试图表达的概念意图;(2)词条选择,即为所准备的概念从“心理词典”中提取适当的词汇;(3)音韵编码,即构建词汇的语音信息;(4)发声执行阶段,将计划的词汇用外显的声音表达出来。在言语产生领域,音韵编码作为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音韵编码所涉及的语音加工单元是最热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基于英语或荷兰语等印欧语言的理论均假设在言语产生的音韵编码系统中存在着抽象的音位表征,音位是提取、编码语音信息的重要功能单元。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不同语言的音位系统不能进行对应。不同语言(或方言)在音韵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音韵特征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不同语言间语音表征的不同。研究发现,与印欧语言不同,音位在日语言语产生中的作用甚微,而音拍(mora)的作用显著。那么,在汉语产生中,是否具有音位加工呢?

音位加工心理现实性及其加工机制的澄清,可以为汉语语音教育教学方法的制定、失语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启示,对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和智能机器人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另外,进行汉语言语产生研究,可以为比较跨语言在认知机制上的异同提供基础,有助于揭示汉语加工机制的普遍性与特异性。

印欧语系言语产生中音位的心理现实性

在印欧语言中,支持音位为语音加工单元的最初证据来自于语误分析。研究者发现大多数的语误涉及单个音位的插入、删除、替换或转换(e.g., York library-> lork yibrary, reading list -> leading list)。然而,涉及整个音节(e.g., napkin -> kinnap)或单个语音特征(e.g., blue -> plue)的语音错误却相当少。语误分析为音位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支持音位的心理现实性的证据还来自实验研究。研究者采用内隐启动范式,让被试先学习几组单词对(刺激词-反应词),在测试阶段,只呈现刺激词,要求被试又快又准确地说出对应的反应词。结果表明,当反应词之间存在音位重叠时,反应时间显著快于异源组。这为音位加工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证据。另一项支持音位加工的证据来自颜色图片命名范式。在这一范式中,向被试呈现有颜色的图片,要求被试又快又准确地报告出颜色+图片名称。研究者操纵颜色和图片名称的相关,使得两者具有相同的首音位,或是完全无关。研究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当颜色和图片名称具有相同的首音位时,命名反应时间更短。这也为音位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证据。

在汉语产生中,是否具有音位加工

目前,针对汉语言语产生中的语音表征单元的研究已获得一些进展。研究发现,音节是汉语语音加工的重要单元。那么,音位作为比音节更小的语音单元,对汉语加工是否有影响呢?其实中国古代学者早就开始了对汉语音节的下一级、更小单位的分析。在东汉时期,人们发明了注音方法“反切”,以两个字来表示一个音节的两部分——声母和韵母。在明朝,人们把汉语音节划分为类似音位的单元——声母、韵头、韵腹、韵尾。直到20世纪,中国学者开始将西方的音位学理论运用于汉语研究,以音位(元音、辅音)分析普通话。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每种语言内均包含一组较少数量的音位,这些音位按照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表征每种语言的数千个词汇。

较之字母语言,汉语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和正字法结构。(1)在汉语中,每个汉字对应着一个音节。与大部分字母语言相比,汉语的音节数量相对较少(大约400个左右)。(2)在字母语言中,音位信息对应着字母或字母组合(/b/-b, /f/-ph),即音位有其正字法上的表征。而汉语中的音位信息没有对应的画划或笔画组合,即汉语音位没有正字法上的表征。(3)古代研究汉语音韵的学者根据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将音节划分为声母和韵母。(4)汉语母语者可以分辨出不同音位带来的差异,如汉语母语者可以觉察出/mi/与/ni/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在音韵和正字法特征上的显著差异,可能导致语音加工单元的跨语言差异。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行为实验对汉语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语音加工单元进行了研究。与拼音文字的研究结果不同,实验证据支持音节单元说,强调了音节在汉语产生中的心理现实性。然而,音节和音位加工不是对立的,不具有排他性。我们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汉语言语产生中的音位加工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音位重复与非重复两种条件下命名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重要的是,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在刺激呈现后200-300 ms的时间窗口内,音位相同条件比无关条件产生更正的波幅,表现为音位促进效应,这表明了汉语音位加工的特异性。在汉语言语产生中,除了音节之外,音位也是语音加工单元之一。该研究首次为汉语言语产生中的音位加工提供了电生理证据。

目前,汉语音位的心理现实性背后的影响因素还尚待考察。比如,汉语拼音的习得是否影响汉语言语产生中的音位加工,汉语拼音的使用经验是否影响音位加工。上述因素的潜在影响还尚未明确。阐明这些因素的影响,将有助于回答音位的心理现实性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猜你喜欢

现实性音节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浅谈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拼拼 读读 写写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看音节说句子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