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心包积水综合征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
2019-09-10进增扎西
进增扎西
摘要:心包积液综合征,又称安加拉(Angara)病是由腺病毒科的Ⅰ群禽腺病毒引起的以心包积水和肝炎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在肝细胞核内形成核内包涵体,主要发生在3~5周龄的肉鸡,死亡率高达80%,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心包积水综合征;流行现状;诊断防控
引言:心包积水综合征主要危害3~6周龄肉鸡,偶见于蛋鸡和后备母鸡。近年来我国各地鸡群暴发该病的范围、品种、数量和规模明显增多,极大影响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北京、黑龙江等地相继有该病的发生,且其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剖检变化、近几年大面积暴发的可能原因及防控措施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流行病学
心包积水综合症病原为Ⅰ群禽腺病毒属的禽腺病毒血清4型,FAV-4是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大小为70~90nm,为线性双股DNA病毒,病毒基因组大小为45kb。最早发生于巴基斯坦,安加拉等地。心包积水综合症是一类带有传染性的病种,不管是何种的肉鸡都很容易感染上该病症,其病程的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为15天,排除病毒的高峰期最短为4周,最长为6周。心包积水综合症可以以一种水平的形式传播,也可以借助口腔以及气管等部位进行传播。其会直接影响到鸡胚的发育,同时给心包积水综合症病症的防控带来较为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心包积水综合症病症的突发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及雨季,冬季爆发概率比较小。在电子显微镜下从病鸡肝中观察到呈二十面体的病毒,并且分离到血清型不同的多株腺病毒。但有人研究,除了腺病毒外,有其他因子与本病有关。这些因子必须与腺病毒共同作用才能复制出典型症状。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本病的病因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表明本病与饲料、饲养管理、饮水中含盐量、疫苗及其免疫程序、抗生素、生长促进剂和抗球虫药有关。亦排除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在感染心包积水综合症后的鸡群其精神萎靡,会呈现出一种精神沉郁的状态,病鸡的食欲会不断的下降,甚至会让其呈现出一种废绝的状态,鸡的羽毛十分的蓬乱,站立的姿势也不够稳定,通常会以屈腿蹲立的形式为主,还有一些病鸡会以卷曲的姿势为主。这些病鸡在死亡之前会呈现出一系列的角弓反张神经病症。病鸡的鸡冠渐白,还会呈现出一种黄疸的病症。病鸡的尾部以一种耷拉的形式为主,其所排出的粪便主要是绿色或者是黄绿色,病鸡的发病死亡较为急促,带有一定的接触性传播现象。在发病的过程中,若鸡和病鸡相接触,那么就会先发病死亡,接着逐个死去,进而扩散到整个的鸡群。一旦其产生死亡的鸡群,吃料没有降低,那么患病的病鸡数量就会逐渐性的增加,还会产生没有死亡的集群,其吃料会大量的降低,病鸡的生长速度比较慢,呈现出一种滞缓甚至停止生长的状态,在出栏的过程中,残鸡的数量会比较大,出栏期的时间也会不断的延长,在实际性的剖检过程中,病雞心会产生出较为清亮且透明化的积液,还会产生一些胶冻样的黄色积液。病鸡的肝脏肿大,还有一些肝脏的边缘位置会呈现出片状性的坏死现象。
3诊断
3.1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类鉴定主要是对病料当中的病毒进行分析,同时开展一系列相关的鉴定工作,其鉴定的准确性比较强。是现阶段我国传统病毒诊断中可靠性比较高的一类诊断方式,在对禽腺病毒进行分离鉴定时,需要就鸡胚自身的实际增殖状况进行探究,卵黄囊接种的敏感性会比较强,很容易让鸡胚产生充血或者出血等的问题,且其发育不良现象较为明显,严重的还会产生出侏儒胚的问题。
3.2病理组织学检查
心包积水综合症感染的最短时间为三周,最长时间为六周,其主要集中在肉鸡群之中,一旦其肉鸡患的该病症,那么肉鸡的死亡率就会提升,受到感染的肉鸡肝脏会呈现出坏死的现象,其肝细胞当中会带有嗜碱性核内包涵体,在开展病理组织学检查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法来更为精确的观察病鸡肝脏的病理变化状况。
3.3血清学诊断方法
较为常见的血清学诊断方式可以大致分为荧光抗体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ELISA检测方法使用频率最高,这主要是因为该种诊断方式程的操作形式比较简单,且敏感性也比较强,是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方法。
3.4分子生物学检测
最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实时定量PCR、环介导体外等温扩增技术,套式PCR等,主要是基于六邻体基因设计引物,用于检测病毒DNA,被用于禽腺病毒的快速诊断,可以及时准确的得到诊断,进行该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净化。
4防控
使用甲醛灭活的肝组织匀浆制备的灭活疫苗、弱毒苗,是预防心包积水综合症病毒感染的有效免疫方法,可有效控制肉鸡病情,然而,HPS疫苗有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现场观测表明,传染免疫抑制剂如IBD和CAV以及非感染性因素,如压力和黄曲霉毒素。因此,成功的疫苗接种计划不仅取决于使用有效的疫苗,鸡的免疫活性,对免疫增强剂的使用也可以扩大特定的免疫反应。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加速了知识获取和缩短了寻找抗原表位的时间,向着表位疫苗研究方面发展。免疫程序直接影响到免疫效果,养殖户应结合当地该病的流行情况和养殖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是防控疫病的有效方式。常规的活疫苗、灭活疫苗等对该病的防控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存在毒力返强、容易继发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
结语:
各国学者对心包积水综合症诊断及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根本上使得到净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国际上更重视可靠有效的疫苗防疫,亟待研发更安全高保护性的安全疫苗。随着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利用分析软件分析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为新型疫苗研究开发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心包积水综合征流行原因分析[J].张誉文,焦鹏涛,陈果,韦平.中国家禽.2017(09)
[2]一例蛋鸡心包积水综合征病例的诊治[J].张怡,李军朝,邹辉,刘宗平.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6)
[3]鸡心包积水综合征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罗玲,赵康,张媛,汪宏才,张腾飞,王红琳,罗青平,艾地云,卢琴,张蓉蓉,邵华斌,李兰珍,温国元.中国家禽.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