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信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
2019-09-10吉毛卓玛
吉毛卓玛
在宪法授予人们宗教信仰自由的大背景下,在青藏高原聚居的藏族有全民信教的说法,藏区群众除了信仰藏传佛教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信仰原始的本土宗教-苯教。佛教起初传入藏区时,大量的吸收了苯教文化,所以藏传佛教与苯教在仪式上大致相似。
藏区全民信仰宗教,藏传佛教及苯教的宗教观念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地质活动剧烈,导致地震频繁,2019年一月至四月,青藏高原大致发生近二十次小震,地壳不断隆起,自然生态极不稳定,不仅如此,高寒、干旱、缺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下,已经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植被覆盖率低,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生态环境不良的问题。
那么,藏传佛教与苯教的宗教观念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呢?
一、宗教仪式
在所有的宗教仪式中最为普遍的应该就是煨桑仪式,藏传佛教和苯教在煨桑的仪式上除了苯教有血祭之外,大致相同,“煨”是汉语动词,意为“在热灰中燃烧”。桑是藏语谐音,本意有清洁、净化、驱秽的意思,煨桑仪式,主要的是点燃松枝和柏香,在其上面添糌粑、青稞等。其次就是洒鹿马(龙达),拉经幡。平日在家中只进行前者,后两者在节庆期间进行的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煨桑仪式的变化较大,煨桑时添加的物品从糌粑和青稞发展为添加蜂蜜、冰糖、乳酪等物品,偶尔也会添加藏红花、紫檀香等名贵的草药。用来制作鹿马的原料为狼毒花,狼毒花制作的鹿马在土中可以降解,经幡的原料为羊毛,也可以在土中降解。煨桑仪式中所需的松枝与柏香,也是需要从森林中取材。其次,还有往湖里投掷宝瓶的仪式,也是较为常见的仪式。
随着社会发展,许多的工厂和企业,逐渐开始生产和销售这些宗教用品,比如:龙达和经幡就是工厂制作的最为普遍,但是,如今的工厂很多都以劣质的纸浆代替狼毒花为原料,并添加荧光剂和增白粉等化学物质在其中,对环境影响不利,经幡也是如此,塑料布代替了羊毛为原料,塑料布中的化学成分,导致经幡不易被降解,易燃,燃烧也会导致有毒有害的气体,通常在山顶等人人员聚居较少的煨桑台周围,无法被土地分解的鹿马和经幡泛滥成灾,没有人员定时清理,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点燃松枝和柏香本是驱秽和净化之意,不在于多少,却被人们曲解,以为多多益善,而有些人便看到商机开始频繁砍伐树木、森林出售,以此获得利益。在利益诱惑下,砍伐树木、森林的人越多,煨桑时的用量也是越来越多,导致森林环境资源严重毁坏。森林资源不仅珍贵,更是很重要的环境要素,有蓄水保土,防风固沙,保存生物物种,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对于青藏高原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森林是最有效的改善要素,而现在却面临这样的灾难。人们在煨桑有时还会在添加哈达,哈达原以真丝作为原料,但现在也用塑料布代替,加剧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影响空气质量。
二、宗教观念
在藏区,每一个地方都能听到看到人们对于神山和神湖的崇拜,藏族对于高山和湖泊,河水有着崇高的情怀与尊崇,严禁随意出入有水源的地方和森林深处、山峰,有些雪山则是完全禁止攀爬的。水源和湖泊中有“乐”,他们的居所不得进入,“乐”是藏语谐音,相类似于人们普遍认知的精灵。而雪山则是山神的地盘,不得侵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兴起,青藏高原也因为浓郁的宗教气息和秀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进藏。举例说明: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每一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和攀登者前来游玩和攀登。但是2018年,珠峰大本营被无期限关闭,因为2018年前来珠峰大本營的游客有近七万到十万人左右,所产生的垃圾近18.4吨,无法清理。此外,在攀登过程中遇难者的尸体无法进行有效治理。这也是珠峰大本营与夏尔巴人曾在珠峰脚下大打出手的原因。
藏区被赋有“中华水塔”的称号,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都在青藏高原,水源不止地下水,最多的部分均来自雪山,雪山融化后的雪水。水源是生态环境中最为脆弱的一部分,如:我国三江源地区是国土的重要生态源头区域,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敏感的区域,一旦遭到破坏会加剧中下游区域的水土流失和洪涝之灾,且很难恢复和治理。
神山和神湖的观念,不仅是人们敬畏神灵的体现,而且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观念,很好的保护了雪山和湖泊、水源这样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珍稀动植物,让这些动植物免受人类摧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藏传佛教弘扬万物皆灵,普度众生的佛法精神,人们除了牛羊两种家畜外一律不杀生,(完全不杀生与不食荤对于在高原恶劣的气候中生存的藏族而言,是不可行的。为保证能量的充足,需要食用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不杀生确保确保食物链的完整,更有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治理办法建议
1、对于生产鹿马和经幡的工厂企业,制定生产标准,成立检测机构,严格把控,对不合格者,从从重处理,从根源解决问题;对山顶、野外等煨桑地点,配置专人定期清理。
2、宗教人士须传达正确的宗教思想,可以在寺院自营的商店里出售按比例配备好的煨桑所需贡品,杜绝浪费。严格管理和控制随意砍伐松柏者,进行处罚。以护林为主,造林为辅,合理用林。
3、继续建立和支持神山神湖为禁地的制度,将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无期限关闭,修复。即便开发也要合理开发,限制游客人数即接客数量,限制带入的塑料制品,景点的商店商品一律换成环保产品。如:将一次性塑料袋换成有机的纸袋,也可以鼓励人们在游玩的同时注意周边环境,自愿清理垃圾者,给予奖励。
4、在景点配置清洁人员,积极培养环卫志愿者,及时清理垃圾。并按季节属性,每年定期关闭景点,恢复生态。
5、水源保护最为重要,不得忽视。青藏高原被赋予 “中华水塔”,意义非凡。可以将水源作为保护区域,设为禁地。
6、保护野生动物,珍稀植物。
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都在影响着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全民信教的氛围下,这里的居民具备万物有灵的意识,想要进行治理并不困难,只要加以宣传,制定方案,付诸行动,我们面临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藏族地区实施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战略探讨- 南文渊 藏族煨桑的祈愿礼俗- 拉毛卓玛
2.论藏族煨桑文的分类与文体特征-卓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