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人权发展与法制建设

2019-09-10樊一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人权依法治国法治

樊一

摘要: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这表明了人权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在“本质上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

关键词:人权 法治 依法治国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权的特点

1.广泛

一是主体广泛,是 13 亿中国人民,“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二是内容广泛,既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最基本的人权,又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权利

2.真实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更好的保障。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更有保障。三是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依法有序实现民主权利形式更加多样。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50众言论自由的权利得到保障。五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遏制刑讯逼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公民人身自由与生命健康权利更有保障等。六是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七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体制作了重大改革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权保障制度体制有了创新发展,进入法治人权保障的新阶段。八是实现中国梦将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人权。九是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确保了人民最基本的人权

3.公平

一是教育扶贫、平衡教育资源等政策,逐步实现受教育机会公平。二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城乡居民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等,努力实现权利公平。三是消除特权,打破“潜规则”,实现规则公平。四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等,逐步实现城乡公平等。

4.务实

一是更加注重民生建设,用实际行动来推动人权发展,如棚户区改造等。二是更加尊重和保障出生权和生存权,体现在由“独生子女”调整为“单独二胎”,再调整为“二孩政策”。三是提出并强调“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表明要不断发展和实现人权。四是人权保障思路很有特色,就是务实,即“说实话、走实路、做实事、出实招、见实效”,“实”就在于“以人为本”。

二、保障中国人权实现的途径

1.在经济建设上, 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和习惯,为实现人权奠定主观条件。二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既为人权发展和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又将提高人们的经济地位,促进政治参与,为人权实现提供现实途径,还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物质条件和手段,为人权实现提供时间、精力、物质条件、手段等。三要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使人权真正得以实现。

2.在政治建设上 ,一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公民政治权利内容,细化行使权利程序,真正确保人民当家做主。二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打击敌人,保卫民主和人权。三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法律规定和保障人权。四要疏通、扩大或增加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扩大参与,使人权真正得以实现。五要坚持依法行政,即人民授权政府用反映人民利益与意志的法律去治理国家,这是人权实现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环节。六要把法定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并确保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择、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2.在文化建设上,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权实现奠定主观条件。二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确保人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3.在社会建设上, 一要加强社会建设,突出人权保障的民生取向:即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直接关注和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二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造人权发展的良性环境。三要依托社会建设,探索人权的合作实现之路。

4.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当代中国人权建设面临的挑战

1.人权建设的多样化发展和全球化延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交通的便捷使人们没有了国界的限制;交易方式的多元化使人们的物质交换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社会条件的变化使生活的选择方式更加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使人权建设的内容和种类也同时发展着变化,像居民住房权、隐私权、知情权、终身受教育权、网络世界的虚拟财产权和名誉权等新人权都在不断涌现。这些新的权利需求亟待社会的认同和立法机构的认可。人权建设内容和种类的多样化发展提高了人权保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更加开放,人权保障也向国际延伸。中国的人权建设也不仅局限在国内,更向着全球化延伸:如,海外华侨各项权利地保障;在华居住外国人权利地保障;国际贸易中双方权利地保障;还有打击国际犯罪行为;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起草国际人权公约;监督和审议国际人权公约的执行;履行公约国所承担的公约指责和义务,这些都给中国人权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2.人权建设要求和水平的多层次分化

改革开放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在沿海东部部分发展较快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的是人民对人权建设的要求和水平同步提高。而在西部等偏远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基本权利的建设力度。以受教育的权利为例,东部沿海地区早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区提前发展了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然而在祖国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学校、师资和经费仍然未能保障,对此,国家需要不断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即使在同一地区,市场化的运作使就业中的行业差别和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表现在购房能力上,中高收入的人群己基本满足住房需求,而低收入家庭则面临着住房难、无房住的状况。由于生活地区、活质量、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权利的要求不同,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阶层要求发展更多、范围更广的人权,而弱势群体则要求政府投入更多资源来保障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权利。这些现状,使中国人权建设求和水平呈现多层次化发展。

四、法治国中的人权

1.法治与人权保障

人权保障与法治建设息息相关,法治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法治的核心始终应该是维护人权。

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主线、目标和核心价值就是保障人权,人权得到切实保障必然推动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现代法治本质,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权的精神实质。

2.在法治建设中全面保障人权

面保障人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价值目标。目前的人权法治建设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五、人权的司法保障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充分发挥司法人权保障功能存在价值的契合性。必须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检察权,必须发挥司法机关在宪法实施中的作用。人权保障从立法向司法的转型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以及对司法作为人权保障关键环节基本规律予以尊重的结果。有必要从司法机关人权意识强化、司法队伍人权保障能力建设、司法案件审查技术规范完善以及司法制度供给改进等方面着手,对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对当前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研究和思考》 车栋梁

《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权发展的新特点》蔡明干

《马克思人权思想与中国人权建设》李芸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人权议题——— “法治中国与人权”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于文豪

猜你喜欢

人权依法治国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