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下的教师及其素质

2019-09-10刘慧玲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教师素质知识结构

刘慧玲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性的不断体现,教育的改革也随之转入更加重视现实,更加重视人性的新阶段,自然对教育的实践者即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要求就是如何使得教师素质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对新形势下教师的素质进行了一系列展望,这便是教师本身亦需要具备如下两个基本素质,即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并提出要使得未来教师能满足上述要求,就需要转变教师培养机制、任用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教师的素质,也从根本上能实现教育改革的本质需求。

关键词:教师素质;人格表征;知识结构

一、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

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无数评说、赞美、讴歌教师的语言中,不难看出对教师的职能、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入的过程。如果说传统道德讲“天地君亲师”的道统是将教师的地位神圣化,那么,今天对教师的认知则日益将教师纳入一个写着平等和人性的关系空间。从神话到人化,理性的因素在不断的蓄积力量,而人性的光辉也在不断的得以体现。而这,也正好符合教育的新形势下转变的方向。该方向预示着教育将越来越秉承人性的需求,在贴近现实的同时不断回归人性,将启发和尊重纳入教育的日常中来。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学的执行者,在新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亦需要不断的在素质上获得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素质的完善,甚至可能涉及到根本性的变革。那么,前述神话到人化的过程,教师就经历了一个变革,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

正如许多领域一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往往能撑开一片崭新且独立的天空。重视人本身,重视人所群聚的社会,人性的问题从来没有像在今天被这样关注过,而作为文明前进根基的教育也被越来越清晰的烙上了人性的印记。总的说来,教育要革新,无非就是两个方向,一是注重个人本身,另一个则是注重群聚体的福利。具体起来,前者需要在人格的塑造上面多下功夫,后者则更多的需要在知识结构上加以重视。简单说就是如此,虽然从个体到群聚,二者之间有着太多复杂且深刻的联系,将二者侧重比较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另一个侧重的后果就是教育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两个支脉。这两个支脉又紧密联系,不可割裂。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因为其在教育领域非可替代的地位则无可非议的要首先具备这样的素质。

目下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分化严重。平庸化的普遍状况不只是传统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同时也是教师素质人格表征未被正确重视的衍生物。關于前者,作为大环境,制约整个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巨大的腐蚀性无可厚非。后者,则反映了在教师素质问题上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局限和偏颇,试问一个本身就不尊重人性基本点,未有健全人格的授道者,又如何能培育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而事实更令人担忧,在教与学的互动体系中,往往是教师的非健全进一步影响甚至是强化了学生的非健全。如果将创新精神视作独立齐备人格表征中的一个基本因素的话,可以看到,教育领域中对创新性的认识是如此的缺乏,以至于影响到全民族的创新力量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动。

通观于此,教育的全面革新带来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在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最终亦要以“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为目标。

二、知识和人格并重--未来教师素质的新构想

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分别从两个角度提供了教师素质的革新目标。显而易见,将人格同知识并立再一次强调了人性在教育中的注入。而正因为教育的全部施受对象和服务范围都在人的范畴之下,自然,浓厚的人性才是教育生生不息的本质特征。为此,教育现代性自开始便将人性纳入其中,也正因为此,其改良和发展的目标才第一次因为其深刻的人文特征而显得如此波澜壮阔,尤其是当它与重视知识存储量的要求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这一目标就更加鲜明且有针对性,也使得这一目标指引下的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加鲜明直接而且有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直指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直面现实的公允和人性的辉光,对未来的教师素质提供了更加明确且有据可考的要求,新的构想也必然从两个方面加以架构。

首先,未来的教师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基础知识结构在人文目标和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基础的知识结构给予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足以诞生新的思维模式,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性来源。然而,社会的发展正是一个只是存贮容量日益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过程,知识的膨胀已经远非人们所能想象的那般能够加以控制,也正是如此,寻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找到一种合适于知识整理运用的模式就显得重要,而这一切,不仅仅要依靠开放的态度,同样需要一个独立的人格背景加以引导。教育的现代性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将人性的因素义无反顾地纳入教育的目标体系中,那么,教师这一承担着延续知识延续思维延续文明重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自然也需要更好的人格背景人性背景,才能不辱使命。

当然,所谓人格表征一词看似简单,却需要诸多甚至有差异的诠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里不准备将林林总总的东西做一次汇编,而旨在寻找贯穿其中的共同部分:

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现代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产生不再受人类的控制,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超乎个人的想象,因为知识诞生和演变的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的节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需要对知识更新的主动追寻,也就是求知欲在现代化的逼迫之下显得日益重要,而这种种首先就开源于一种启蒙,这个启蒙的出发点就是教师。那么,在未来教师的人格素养中添上求知欲和创新的精神事实上正是对现代化社会要求所作出的正面而且积极的回应。

具体说来,培育机制就是要严格贯彻教师培育的两大目标,在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从一开始就注重知识和人格两个方面的建设,教师队伍本身也需要强化教育机制,进行轮岗培训,使得教师素质获得根本上的提高。任用机制则在人事安排上严格把关,坚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方针,真正做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标准和高成效。监督机制则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投入,依据上述目标对教师队伍加强监督,通过组织、舆论和其他方式及时纠正错误,合理引导,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力量,系统的力量需要精密的安排和执行。在对未来教师素质提出展望后,惟愿教师的素质教育能真正提上日程,从而从根本上推进教育的改革。

猜你喜欢

教师素质知识结构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Seminar教学法在营销专业课中的应用及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职业学校提升教师素质案例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