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击毙本拉登行动研究
2019-09-10沈义
沈义
摘要:本文从美军击毙本拉登的行动背景、行动准备、行动经过及经验启示等四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摸清作战制胜机理,为我军未来遂行联合作战行动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击毙本拉登 行动研究 经验启示
2011年5月1日,美军远程突襲了制造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秘密住宅,行动代号“海神之矛”。此次突袭行动,美军动用了6架直升机和50余名“海豹”突击队员,以损失1架直升机,无人员伤亡的微小代价,仅用38分钟就将本拉登和其儿子哈立德等5名恐怖分子人击毙,搜剿了大量关于基地组织的文件资料,并安全撤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很多国家都对此次行动进行了深入研究。美军这次远程突袭行动所显现的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演变、作战方式和战略决策战术行动等新特点,为我军未来遂行联合特种作战行动提供启示和借鉴,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学习的。
一、行动背景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指示下属骨干分子,劫持5架客机,撞击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华盛顿五角大楼等重要经济、政治、军事设施。美军追踪本拉登历时达十年之久,主要在于本拉登组织重金收买阿巴部分指挥官,而且本拉登反侦察能力极强。2003年情报部门获知本拉登最信任一名信使的假名,2007年终于知道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2010年中情局发现此人几次进出位于伊斯兰堡的一处住宅,初步判定本拉登很有可能在这里,并成功拍到其在院内散步的照片。在确定目标人物位置、侦察获知宅院具体情况后,美国高层立即组织制定猎杀本拉登的行动方案,代号为“海神之矛”的行动计划便正式启动。
二、行动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研究行动方案、组建指挥机构、确定行动编组和组织战前训练。
(一)研究行动方案
2011年2月至3月,美高层讨论并制定猎杀本拉登的方案:一是无人机定点清除;二是美军使用轰炸机对本拉登住所进行空袭;三是与巴基斯坦军队联合清剿;四是特种兵远程突袭。在确保掌握证据和避免伤及周边平民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打击精度、效果评估、后续影响等因素,决定使用精锐特战力量,远程突袭本拉登住宅。
(二)组建指挥机构
美军建立了“总统-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前指-突击分队”三级指挥机构:以总统为中心的基本指挥所,可通过显示屏实时监控行动现场;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前指,负责拟制具体的行动计划,协调参战力量;突击分队指挥员负责战地和行动现场的指挥协调。
(三)确定行动编组
在不通知巴基斯坦盟友情况下突袭本拉登住宅,总共50余人的参战力量被编为3个分队,分别担负突袭战斗、指挥封控、应急补给等任务。这种编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相互支援和保障关系顺畅,并且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困难和阻力,还动用卫星、战机航母等从体系上支撑此次行动。
(四)组织战前训练
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迅速抽组人员和装备展开临战训练,并进行阿拉伯语的培训,为了能认出本拉登小院内的几个主要恐怖分子,喊出其名字以确认身份。4月25日,任务分队乘坐运输机离开美国海军航空站,降落在阿富汗空军基地内,在一个复制品建筑内进行最后演练,完成一切行动准备。
三、行动经过
(一)机动渗透
阿富汗当地时间5月1日23时,“海神之矛”行动正式实施。电子战飞机先行到达战区上空,对巴基斯坦防空雷达实施干扰。5月2日凌晨1时,4架搭载突击分队和指挥与封控分队的直升机经过近1个半小时的飞行后,躲过雷达预警系统飞抵目标上空,并立即向白宫报告,突击队正在准备索降。
(二)展开突击
突击队员模仿阿拉伯口音呼喊本拉登,通过夜视镜分辨出一个男人正在向外窥视,判断就是本拉登。队员向本拉登进行射击,一枪击中胸部,一枪击中其头部左眼上方位置。附近有居民试图打探情况,翻译解释道这里只是进行一次安全行动。当地居民逐渐散去,保障了院内各小组战斗的顺利实施。
(三)组织撤离
医疗组的军医抽取了本拉登的骨髓样本,突击队员清理现场,带走了计算机硬盘、DVD和其它数据资料以及可能存储“基地”组织的重要情报设备,进入院内行动的过程历时40分钟,随后本拉登的尸体被空运到美军航母上再次验明身份并进行海葬,至此整个行动顺利结束。
四、经验启示
这次美军成功突袭本拉登行动,是由美国高层直接筹划指挥,由美军王牌特种部队突击队具体实施的,虽属小规模的作战行动,但组织严密、体系支撑、反应迅速、速战速决,凸显了信息化条件下联合特种作战的若干新特点,其中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一)高层决策,扁平指挥
一是坚持高层决策,这次特种部队远程突袭击毙本拉登的行动,整个过程都是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策下进行的。高层的参与能统一思想和目标,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行动提供支援保障,增加了行动胜利的筹码和危机处置的潜力;二是采取扁平指挥,在行动中美军采用扁平化的三级指挥体系,对整个行动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时指挥能力强,更加高效,较好的满足了反恐作战的需求。
(二)体系支撑,联合行动
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术行动,动用庞大系统支撑,是美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显著特征。表面上由特种部队单一兵种主战唱主角,实际上却是多军兵种密切协同。此次行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联合特种作战指挥中心、中情局、海军、空军、太空等力量均参与其中,首先有先进的指挥系统支撑,为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其次有全面的情报支撑减少了作战风险,提高作战效能;再次由多军兵种协同支撑,不再是特战队员单打独斗。
(三)多法掩护,隐蔽企图
本拉登身份敏感、住所周边还有军事重地。突击队隐蔽行动难度大,为了达成行动的突然性,首先严格保密,严格限制行动计划通报范围;其次隐蔽飞行,选择隐蔽的飞行航线;再次伪装欺骗,借开展反恐作战行动和联合军演,转移本拉登方面注意力。突然性不仅是常规作战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特种作战成功实施的关键性要素之一,这是战争的规律。为达成突然性,必须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并实施战略欺骗。
五、实景模拟,实战演练
此次作战的成功实施,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美军实战化的训练。此次行动跨洲际指挥,跨国域机动,行动难度大,是对美军战备水平和实战化训练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首先构建模型,推演方案;其次实景演练,接近战场条件;再次重视细节,针对性训练。此次行动启示我们,必须紧跟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创新训练方式手段,突出精兵、联合实战训练;深化模拟化、网络化及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演练,为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