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下腰,做教育的拾穗者
2019-09-10王梦茜彭瑞敏
王梦茜 彭瑞敏
人物简介:
付晓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曾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曾受聘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节能减排”专家组专家、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师发展研究分会校长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朝阳区民族教育研究会理事。曾获“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开拓者奖”,先后获得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突出贡献人物、首都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校长,顾名思义,因学校而“生”,因教育而“长”。梳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二外附中”)校长付晓洁的教育实践,能够看到,一个校长的“生长之路”与一所学校的发展之路,正交织并行,不断向前延伸。
一个校长的“生长之路”
有人称付晓洁是一位年轻的老校长。他初任校长时才28岁,先后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中学、北京市第十六中学任职,于2004年被调到建院附中(现二外附中)任校长。今年是他做校长的第21年,也是他在二外附中的第15个年头。
走进二外附中的校门,道路右侧竖着一块块立牌,记录着这所学校的历史变迁。从外往里走,我们看到1956年成立的通县杨闸中学、1957年成立的管庄中学、1983年成立的北京市管庄第二中学;2000年,三所学校合并,命名为建院附中;2011年,学校更名为二外附中;2013年,学校被评为朝阳区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示范校;2015年,八里桥小学、瑞祥民族小学并入二外附中,使其成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60余年来,学校一直驻守在北京市朝阳区基础教育的东大门,时光积淀了它的厚重与沧桑,也见证了它的文明与发展。
时间倒回至2004年,付晓洁刚接手建院附中(现二外附中)时,学校的状况并不乐观。这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还处在三校合并后的磨合期,内部管理相对涣散,专业教师欠缺,生源质量差,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低。付晓洁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做调研。“第一次在全体教师会上发言时,我说我们要用三年的时间成为朝阳区的区级示范学校。”15年来,学校稳步前行,从“打基础、建特色”到“提质量、成特色”,直至现在步入“养内涵、树品牌”的发展阶段。
“所有的问题都要汇聚到本源上,凡是找到真问题的一定能真解决。”在付晓洁的逻辑体系中,学校管理、教师引领、特色打造、课程探索,都是关乎教育本源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面临什么?教育怎么做?要通过教育给予学生什么,才能助力他们生长?他始终在探寻教育的本真,思考教育的使命、目标、价值和意义。“我想,对于教育应该存在一种最为朴素的解释,即走进生命的行为。之所以有教育,是因为要实现许许多多生命原本的价值。”
付晓洁喜欢梵高的一幅《拾穗者》油画。在他看来,做教育就像拾麦穗,要把别人不要的学生收下来,改变他们,就像拾穗者一样。“只要有他的价值,我们就一定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闪光,我愿意做这样的拾穗者。”
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
二外附中的校徽上有两个“人”字,一个代表教师,一个代表学生。两个“人”排在一起一般大小,一前一后形成一个“从”字,寓意着各种关系间的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和共生,也传递出二外附中“承载希望、构筑幸福、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有好的老師才会有好的学生。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上,学校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聚焦课程。”什么是课程?是老师上的那一节课,是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还是学生的实际获得?学校组织老师学习《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学科课程标准》,请专家为老师解惑,让老师对于课程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并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件事,我们研究教材。”研究教材就是在熟悉学科,学科的历史发展是什么?学科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中国的第一套数学教材是谁编写的?他编写的教材体系是什么?在付晓洁看来,老师对于教材和学科的理解应该是系统化、全学段的。以数学为例,小学老师必须清楚本学段的学习要为初中数学打下哪些基础,初中老师应明白要给高中数学打什么基础。“小学一年级干什么?数学学科是抽象的,老师教给孩子‘一一对应’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形成抽象概念,比认识数字‘0-9’怎么写更为重要。一旦我们考虑到这个层面,其实就开始为高中培养打基础。”
“第三件事,让老师知道学习是件科学的事。”学习是有规律的,它是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综合体。具体到一节课上,老师应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习过程变得可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四件事,让学科和生活建立联系。”付晓洁认为一个老师必须清楚其所教学科在生活实践中到底有什么用,他鼓励老师多出去看看,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如此,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在其原有的生活经验上扩展对知识的认识。
说到这儿,付晓洁引用了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宁虹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学校应该通过K12体系,教授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基础,也就是说学生能够用某个学科来描述这个世界。”例如,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把他所看到的世界转化成文字;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用严谨的逻辑体系进行推理判断;通过物理学习,学生知道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化学学习,学生知道了物质的构成;通过地理学习,学生能够描述人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付晓洁正在耐心探索中。“我不着急,还有11年退休,我希望带着老师慢慢弄明白这些,让教育理念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和成长动力。”
生态教育,让生命自然律动
2008年,二外附中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全国十个基地中唯一一所中学。当被问及学校的生态特色从何而来时,付晓洁说:“我们就是做教育者该做的事情。”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二外附中的生态教育探索便由此开始。
“我刚来到学校时,发现老师们在做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研究课题,并面向学生开展了节水、节电、节粮等主题教育活动。” 付晓洁以这一课题为教育契机,希望既能保护教师的科研热情,又能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改变,还能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些许贡献。
2005年,学校正式成为ESD实验校;2006年,学校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青少年爱水项目”,进一步在青少年中普及爱水、节水、保护水资源的环保理念;2013年,二外附中作为唯一的中国学校代表,应邀参加联合国第19次气候变化大会;2014年,学校的生态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在课程与教材方面,学校构建起多样化生态特色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了全国首套应对气候变化中学教材,并在初高中每年安排32个学时。在主题活动方面,学校以特色社团为载体,连续多年开展“地球一小时”“模拟气候大会”“大运河采风”“保护生物多样性”“节水节粮”等生态文明系列主题活动,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他们通过地球一小时活动、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向政府部门写信等形式向社会发起“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倡议。
“生命的内在节奏是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付晓洁希望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了解万物相生相长的内在规律,从而学会更好地与自然相处。
面向世界,培养明天的人
“我们要考虑孩子的明天。”基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付晓洁认为学校的外语特色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拓宽道路。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外语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学会人家的母语,别人听懂了,我们的故事也就讲成了。”基于这两点,外语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亟待探索。
2011年,对学校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学校更名为二外附中,这为学校带来了大量有形或无形的资源。2012年,学校开设了高中外語特色实验班。据付晓洁介绍,学校与二外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贴张皮”、改个名,而是全方位、体系化的建设,双方在办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文化建设上都有所对接。例如,二外在二外附中建立实习基地,推进外语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引进国际课程,与国际友好学校加强科研合作、探索教育问题、交流办学经验。
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一流外语人才,在做大做强英语学科的同时,二外附中还加强了其他语种课程的构建。2016年,二外附中成为中法中学项目实验校,获批开展中法双语班课程。2018年,付晓洁带领中法双语班的10名学生陪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游览故宫。目前,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开设中法双语班,让学生们接受趋近于母语级的法语学习。为什么选择从四年级开始?付晓洁和学校老师经过研究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母语基础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英语也学了四年多,十分需要再学一门拼音文字来巩固他们对于外语的学习。”
15年来,付晓洁在校园里,守护着一个个生命更好地成长,看着二外附中从一所薄弱校一步步发展成为朝阳区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示范校。“我已在教育岗位上摸爬滚打二十余年,培育了无数的种子,见证了他们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的过程。经历得越多,越是对教育从心底有一份敬畏,是对生命、对规律、对奇妙的生命之旅的敬畏。”
付晓洁把自己比作教育行业的“老农”。他迈着老农的步调,不紧不慢,有张有弛。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他守候着节气,听取生命拔节的声响;发芽、开花、结果,他精心浇灌栽培,在万物生长的法则中,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