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军事战略视角看辽沈战役

2019-09-10周琪坤

青年生活 2019年28期

周琪坤

摘要: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并且是最早进行的会战。战役结束后,解放军首次在兵力上超越国民党军,也为之后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本文旨在以军事战略全局视角分析辽沈战役,着重套路战略决战时机的如何确定、选择东北战场作为决战发起点的考虑因素以及东北战场所追求的战略目标及其运用的战略手段。

关键词:辽沈战役  战略决战  战略指导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并非儿戏,战争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军队的生死存亡,所以关于战争的决策需要慎之又慎。辽沈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略决战首场战役。在解放战争的前两年,人民解放军一直试图避免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时间来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主动在东北战场寻求与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战略决战,如此重大的战略转变背后必然存在着诸多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因素。

一、战略决战时机到来

(一)战争的胜负手:决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到:“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的存在还没有使敌人失败。这种条件和形势具备着决战胜败的可能性但还不是胜败的现实性还没有实现两军的胜负。实现这个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 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两军对垒,条件和形势上的上风并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只有通过两军的决战才能够真正确定战争的胜负。“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战的军队,总会先让自己利于不败之地,再伺机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解放战争初期的人民解放军实力弱于国民党军,选择避免主力决战,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逐渐等到了有利于自己的可以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

(二)战争形势的变化

首先就兵力数量而言,从战争初期3.4:1的巨大劣势到辽沈战役前期1.3:1的基本持平,人民解放军就总兵力而言,存在劣势但已有一战之力;其次从兵力部署上看,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被分割牵制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原五大战场,彼此间难以形成合力。人民解放军的五大战略集团军则处于主动地位,相互联系紧密。再次,国民党统帅部矛盾重重,难以形成合力,而人民解放军则众志成城,同仇敌忾。

综合上述两点: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进行战略决战以打击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从而化优势为胜势;而且传略决战的时机在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终于到来。

二、战略决战的战场选择

由于全国主要分成五大战场,而且国民党军的五大战略集团军也被分割牵制于各个战场,想要通过一场战略性战役就完成决战目的是不太现实的,解放战争更适合用多次战略性战役完成战略决战。所以在决定进行战略决战之后,接下来就要面临战场选择问题。

(一)局部兵力优势

虽然在全国总体兵力上,人民解放军还处于下风,但是在东北战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到103万,国民党军主力遭到多次打击后战斗力已经大大削弱,只剩下55万兵力。同时经过 个月左右的休整、练兵,士气高涨战斗力已大大增强。再加上后方巩固兵源、粮源、支前民工充足,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占明显优势。

(二)东北战场形势

对于人民解放军而言,东北战场总体形势一片大好。1948 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东北国民党军与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形势正好相反,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崩溃,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其势力范围完全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且补给线路被切断,只能依赖空中补给,形势十分恶劣。

(三)东北战场战略地位

东北拥有百万人民解放军,而且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如果能全歼东北守敌:不仅使东北百万大军由一支区域性部队变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部队而且能以东北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援全国各个战场,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巩固的战略总后方。

综上三点可见,将东北战场作为第一场战略性战役的主战场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及长远的意义,无论从打赢一场战役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全国战争形势考虑,都是最优的选择。

首先从东北战场实行决战已经成为影响全国战局和夺得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如果解放军不是从东北战场而是从华北战场发起决战敌从必然要南北增援使解放军处于南北夹击的不利地位。如果先从南线发起战略决战,有可能由于过早地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南京、 上海而迫使敌人决心从东北、华北战场作战略撒退,解放军就有可能失去在东北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不利于我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三、战略决战目标及手段

(一)战略目标的确定

战略决战的目的自然在于寻找敌方主力部队并消灭其在有生力量,从而使战争胜利的天平大幅度地向己方倾斜。而具体到东北战场,由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具备了歼灭大量甚至全部敌方主力部队的可能性。从而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不让其有机会回撤关内,从而实行“关门打狗”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受困之敌。

(二)战略手段的选择

恰当地选定战役的突击方向不仅关系战役全局而且关系战略全局。毛泽东在组织辽沈战役 时选择战役首要突击方向的基本原则是既要不使决战战场上的敌人实行战略撒退与其他战略集团靠拢组成新的防御体系。又要能将敌分割成若干孤立部分逐个加以歼灭。也就是说,首要突击方向厂是指向能阻绝敌人实行战略撒退的要地。二是指向能割裂敌重兵集团使其无法收缩集结进行顽抗的地段施加压力;三是指向敌人整个防御中的薄弱地段。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从我军的战略利益出发根据东北敌军防御态势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战役首要突击方向作出了精心的选择,即东北野战军必须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首先集中兵力 攻克锦州封闭国民党军撤往关内的陆上通道进而全歼国民党军。“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方向,求得尽可能快速地攻克该城。即便其它一切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传统战法,也是毛泽东战略决战思想的一 个重要方面。毛泽东指出: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持久的必要条件。 ”

综合以上的考虑,先攻取锦州并消灭锦州城防御之敌,阻断东北国民党军从陆路撤回关内的道路,孤立东北之敌,再分割歼灭之成为此次辽沈战役的总体布局与战略构想。

从辽沈战役的结果来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考虑辽沈战役,并进行了目的性明确以及卓越成效的排兵布阵,最终夺取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成功歼灭或俘虏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全部主力部队。成功地达到了在战略全局层面以及战役层面的目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在未战之前,从战争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于敌我双方的有利条件进行周密分析、比较、谋划。能在很大程度上推测预算接下来的战争走向以及胜负关系。由此可见,战略性的、全局性的筹划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孙武 著:《孙子兵法》。

【2】毛泽东 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3】肖天亮 主编:《战略学》;国防大学出版社。

【4】克劳塞维茨 著;杨南芳等 译校:《战争论》。

【5】孙丽:《论毛泽东战略决战理论对辽沈战役的杰出指导》;黑龙江史志;201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