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9-09-10韩锦华

科教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人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韩锦华

关键词 人学 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55

Keywords human studies;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事物本質属性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其需要从多角度审视;我们研究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解释阐释事物某一规律称为“科学”;相反,我们从各方面研究事物整体、解释诠释事物具有的普遍性、一般性规律称为“哲学”;哲学问题的产生起初来源于对“人”的研究与关注。

1 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始于“人”

自人类的出现开始,人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事物,就不断地创造历史。人不断创造的历史规律决定于其作为历史主体的自觉意识。对于人的研究不断地产生很多不同分支的学科: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本质的学科分支;人本主义哲学主要研究人性和人的本质;其中,形而上学是本质主义的主要思维方式,着重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其中有主张自然为主人和本体、人为奴隶和配角的自然主义论;还有主张人作为主人和本体、自然作为奴隶和配角的人道主义论;柏拉图认为人是具有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矛盾体。人类学包括有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哲学人类学等种类。对人本身而言,其与社会不断相互作用,不断完善自身,社会人类学科研究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马克思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思考,其过程大致可分为哲学阶段、政治经济学阶段和文化学阶段。

关于他者与我者、人与世界、人与人等等实存维度的探究构成了每一种哲学的特有属性。哲学本质在于从人的基础上对人性的阐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类型问题研究领域: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本体论问题、近代时期主要探究知识论问题、而到现代时期则着重探究语言问题。我国古代时期更多的是以追求宇宙中生命和道德为依据界定哲学的,例如以孔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自然主义和以老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形而上学。无论是哪一种哲学,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始终是哲学家们讨论不变的话题,他们的根本任务都是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人的根本和物的由来。

哲学终归到底的核心内容从传统意义角度是形而上学论,从现代意义角度是分析哲学即现代形式。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如何使“人”成为“人”,其核心与主题在于对人从学理角度等进行系统研究。我们探究人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一般存在状态等方面构成了人学的基本内容。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哲学包含教育文化哲学、教育社会哲学、教育道德哲学等等,这其中根基性的学科分支是教育人学即教育学与人学之间的有机结合。究其哲学本身而言,其基本的问题在于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从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观不断地用反思的意识来对生活价值、生存意义等诠释,对人的自我和对于生命的存在的理解是哲学研究人始终不变的主线索,且又从宏观角度诠释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它们是统一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开。对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学说而言,主要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即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论即实践哲学论。此外,哲学基础理论还包括认识论、逻辑论、语言学等内容。

2 实践是人类特有属性

我们对人的认识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律和物质生活中得到启示的。马克思对人的属性概括为其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对人本身而言,其是具有思想能动性的主体存在,同时又是具有自我创造与发展的主体。人具有独特的“自由”与“创造本性”属性决定了哲学同样具有“自由”与“创造本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关人的生活与意义,人的学问等问题的涌现,人学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关注与阐释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实践主体,其改造世界为马克思哲学的任务,其所要强调的是人本主义即人的主体需要决定经济学中的经济。马克思对于人性的理解在于自由是个体真、善、美三者统一整体的基础,这将致使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即全面自由地发展,全面是自由的必然结果,个体最终将有自觉的和自主的活动状态。对于哲学的不同作用,马克思将其变为实证科学。此外,马克思对人的现实性的理解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时期,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人口的生产以及社会关系的生产等四个阶段。

实践论思想是人学中的主要思想体系,即全部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是具有实践性的。[1]自然界中任何存在物的属性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人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种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在实践中本能的以美的规律视角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作为人的特有的存在方式。实现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是实践的终极目标。作为认识客观世界的来源和有意识的目的性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作为具有客观现实性和主体能动性的人类,其决定了实践也具有此类特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所在,其更多地创造人类历史与生活。人类所特有的劳动与生产的属性使得其与动物区别即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并且得到提升,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属性,其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类本体论属性,故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动物,这也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进而衍生出了人的‘类本质’原始概念定义,[2]同时又拥有自然属性和历史属性,它将使人与动物有效地区分开,也是一种类本质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现象。即自由且自觉地有意识的劳动。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人真正意义上的类本质概念逐渐清晰,即在于异化形式的类生活和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

3 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人自从出生开始,就对周围物质和自身精神生活等方面表现出原始的和自觉的不同要求即需要,其通常可分为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将个体与社会协调。当个体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出现不同步不协调性时,教育的重要性将凸显出来。教育无论是专业方面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方面教育等的所有问题归结成为“人的问题”。作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将是活动的媒介,也是教育的目的和追求。作为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其从一般“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依赖于个体的教育,其可分为广义的教育需要和狭义的教育需要。在个体所受的教育内容中,其政治价值观的培养等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能够将现实目标与未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所在,也是其核心和主导地位。

人的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说,人的需要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精神需要尤为重要;这既是需要的重心转移即上升规律。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生产关系及道德关系不协调时,我们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规范。以人学角度来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人的精神与物质同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高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人的需要进行教育。我们经常更多的是只专注于阶级意识的灌输,但往往忽视了发挥人的主动性进行教育,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依据人的实际需要的教育更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外,我们将人的需要作为微观层面需要,进而更多的个体组成集团即中观层面需要,最后实现了整个社会即宏观层面的需要。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一般包含有基本政治、基本道德等相关知识;个体对客观事物自行评判分析解释等的能力;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态度等需要;个体参与社会的能力需要等,同时也是个体自我价值等实现、成为人才的需要。

社会集团在某个时代中由个体组成整体思维构成了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普及和实践创新形态的灌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3]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在价值观念的传播中,我们需要对主流政治价值观进行再生产,以此使人变为“社会人”,这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即做人的工作,其需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属人的需要。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有多重身份,最基本的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也是具有实践交往属性的人,人格健全的人以及具体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以人为主体的建构的主体性活动和以人为对象的对象性活动的统一体

作为马克思人学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目的。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个体思想存在差异性特征,必然会有教育效果的差异性,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体的主体意识,是教育者面临的挑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政治动员、阶级意志的灌输、带有命令色彩、强制压服、单向输入等特性,致使个体被动地接受;这仅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到现代,个体的主体意识增强,由“传统人”逐渐变为“现代人”,我们如果仍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人的个体价值未能够体现出来,而是需要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的个人价值两者通盘考虑兼顾;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关键因素在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何使本身具有认知水平等差异性的个体体现自身的价值,关键在于分析个体思想,注重个体个性发展,而人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社会活动。我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不同个体的特长是关键所在,因此增加活动内容形式的种类多样性如革命文化教育、法律援助、理想信念教育、科技三下乡,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扶贫帮教、道德教育、校园文化、丰富教育介体是很重要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环节的重要一项内容,和专业课程教育同等重要,但学生的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衡量个体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课堂认识中,师生之间多为控制与服从关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个体如个人行为、家庭、学业、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学生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的差异性如思想觉悟较低等更需要教育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教育者而言,自身须从哲学自觉进行审视,充分把握唯物史观进行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室物理空间,更是要涵盖与学生有关的学习、生活、心理、就业、后勤等方方面面,例如各教学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党办、校办、教务处、后勤处、团委甚至保洁工人、宿舍管理人员等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和(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17页)间接参与者。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并不是单单在课堂或报告就能够完成的,而是持之以恒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满足了主体要求,又适当的发挥独立个性,培养自我的创造精神。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同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决定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对其进行改造。对于学生而言,其内因包括有个体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外因方面包括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

综上所述,以哲学自觉为基本点,从人的本质即社会性和实践性出发,以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目标,充分发挥主体意識,满足个体需要,因材施教,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全方位全过程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条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本文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题“复杂网络下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17G-04-B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2] 韩秀景.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生态本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3):007.

[3] 郑丽娟,何友鹏.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5(3):74.

猜你喜欢

人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劝学
北人学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