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远方的未名溪
2019-09-10吴重生
吴重生
流向远方的未名溪是家乡浦江的图腾。它出于南山深谷之中,迤逦而行,由南往北,由西向东,贯穿浦江中学校园,汇入浦阳江,流向钱塘江,直奔东海而去。
未名溪不是无名溪,就像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不是无名湖一样。“未名”就是这溪的名。因为未名,便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我知道,在家乡父老的心中,这未名溪水最好的归宿是直接流入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浦江虽是一个浙江中部的小县,但文风蔚然,名人辈出。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便是本县人氏。乡人奉读书为“天地间第一等事”,从浦江中学考入北大者甚多。今年适逢浦江中学创校80周年,据粗略统计,该校考入北大清华者竟有70余人,远远高于全国人口平均数。
未名溪宛若一条分割线,将浦江中学校园一分为二,溪南为教学区,溪北为生活区。浦江中学曾一度为未名溪征名,一时间应征者云集。有人说,未名溪是一条有灵性的溪,就叫灵溪吧;有人说,未名溪呈“之”字形,就叫之溪吧。近些年来,浦江中学每年都向北京大学输送优质生源,出于对北大未名湖的向往,日夜流淌的未名溪依然未名。因为有了未名溪,整个学校的建筑以及花草树木都灵动起来。溪水西起文昌楼,经过两幢教师宿舍楼,一路向东奔流。溪上有三桥,第一座桥名曰“步云桥”,取平步青云之意;第二座桥名曰“万博桥”,取育万名博士之意;第三座桥为“百炼桥”,取百炼成钢之意。我想,那些天天行走在未名溪畔的浦中学子,连过三桥之时,一定会在心中默默许下“连中三元”之志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未名溪畔,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导弹专家张锡挺、水稻研究专家吴宪章、地理学家吴正等“老浦中人”,也走来了“全国最美中学生”张琬悦等“新浦中人”。如今这里拱桥高耸,溪水潺潺,和风送暖,花香袭人。这样的环境,是多么契合育人者的愿景啊!
浦江中学的前身为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文昌书院”,清乾隆二十七年,知县何子祥重建,改名为“浦阳书院”。昔浦阳书院有八景,分别为:层阁披云、长廊听雨、梅轩春信、桂院秋香、泮池塔影、水榭钟声、柳岸吟风、石桥啸月。从文昌书院到浦阳书院,再到浦江中学,溪水欢腾,浦江中学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但浦江中学最终选定1939年为创校年份,因为正是那一年启用“浦江中学”这一名称。学校以“重德、尚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形成了“求真、 至善、 臻美”的校风,教学成绩为省内外所瞩目。
“因为校址多次迁建,要恢复浦阳书院的八景已不可能,但学校努力为师生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在未名溪两岸广植花草树木,真正实现环境育人。”一位在浦江中学执教多年的教师告诉笔者,校园里树的品种很多:银杏树、合欢树、樟树、桂花树、玉兰树等等,仅行政楼北的合欢树就有五十多株。校内人行道两侧是成排的樟树,操场边上是站成队的玉兰树。每到秋天,小广场上的银杏树叶黄了,把整个校园装点得宛如镀金一般。在绿化校园的过程中,知名校友纷纷献计献策,出钱出力。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主任的张兴根老校友捐建了一排毛竹林。20世纪50年代由浦江中学考入北大的地理学家朱祖希,特地从北京带了两名专家,专程考察校园后,提出了规划种植樱花树的建议。南京的一位校友送给母校五株高大的桂花树,专门用大卡车将桂花树从南京运往浦江。
如今的未名溪已成为白鹭的栖息地。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师生为未名溪清淤一次,并且由師生自己动手为溪两岸的花草松土、施肥。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让每一个“浦中人”都能读懂未名溪的“心语”,与未名溪同频共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未名溪在浦江中学境内仅一华里多一点路程,但它所昭示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却是一望无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