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彻底性
2019-09-10辛向阳
辛向阳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是能够真正掌握群众的理论。这一思想的鲜明特征就是其理论的彻底性,它抓住的都是事物的根本。这一思想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问题,科学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抓住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键问题,回答了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抓住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强调共产党人要保持革命精神、进行自我革命;抓住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彻底性;根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3-005-007
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强大指导作用,来源于其理论的彻底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抓住最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
一、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问题,科学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这一判断是十分准确和深刻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来看待时代本质,回答时代本质问题就要求我们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P66)什么历史时代?就是资本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逐步地、曲折地替代资本主义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持续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过程。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自以为已经赢得了全球性胜利,提出“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等,而且试图通过新自由主义、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把中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合作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我们还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不少舆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有人说中国搞的是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资本社会主义”,有人说是搞“专制主义”的“专制社会主义”,还有人根本就不承认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给中国贴上“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标签。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大历史时代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生命力充分发挥出来,把一个处在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推向高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是由中国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人近一百年的奋斗史决定的,是由新中国70年建设史决定的,是由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史决定的。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 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3](P20)我们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用鸦片战争180年来的历史根本性地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不仅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民过上了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进入新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好“挨骂”问题、争取国际话语权。争取国际话语权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就是要向世界阐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模式、“照搬”中国模式,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二、抓住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键问题,回答了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来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做好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就应当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意识上统一在一起,形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斗争十分复杂、广泛,意识形态斗争是十分重要的斗争领域,可以说: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价值理念领域的冲突时时都有战事,政治思想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的薄弱环节在哪里?一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上存在“三失”,一个方面就是社会思潮领域“三个地带”中存在着灰色和黑色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4]在有些学科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被取消了,见不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影子,甚至是反马、非马的观点影影绰绰;在一些教材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言必称欧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上用的是西方学者的逻辑、框架;在很多论坛上,没有人谈马克思主义,谈马克思主义被侧目而视或者被孤立。这一现象的存在与社会上存在的“三个地带”紧密相关。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我说过,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3](P20)“三失”和“三个地带”中黑色地带的存在是相互影响的。黑色地带的思潮往往会影响到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一些人失去马克思主义信仰;失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又会使黑色地带思潮进一步滋生新的土壤。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上百次地谈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170多年以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种生命力不仅包括信仰的力量,还包括真理的力量、方法论的力量以及道德制高点的力量。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以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最高利益,以人民的感情为最深厚的感情,以人民的理想为自己的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在实践中特别是人民自己的实践中发展的理论,指引着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理论,是信仰与行动相统一的理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上讲清楚了为什么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为什么我们有“道路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两个必由之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两个必由之路是统一的。这一必由之路是百年探索的道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底,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开始走上社会主义大道。改革开放后,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让我们不仅赶上了时代,而且正在引领时代。为什么我们有“理论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趋势的科学理论,是立足国情又放眼世界的开放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为什么我们有“制度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先进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制度,更是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充满中国智慧贡献的科学制度,是能够节约社会成本、花小钱办大事的美好制度。为什么我们有“文化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歷史的厚重品质,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挑战的精神力量,它不仅能够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而且能够以其博大的内涵给人类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三、抓住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地位十分重要。进入新时代,这一思想一直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领域、人口、区域等全覆盖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的是既要小康,更要全面。“全面”讲的就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到2020年如果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就不能说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推进,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6]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形式,任何其他的经济形式都难以长期地达到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市场经济很根本的一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创造性、活力性,促使市场主体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消除那些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问题,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以最大化提高。同时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集中各方面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等于就否定政府的作用。恰恰相反,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政府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不能想象,一个政府没有能够发挥自身作用的经济体,市场能够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政府发挥作用,一方面要顺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为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好党与法的关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史、现代化史的角度来看待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问题。他说:“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7](P12)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是解决好党和法的关系。他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7](P22)解决这一问题要把握三点:其一,要深刻认识“党大还是法大”这一伪命题的陷阱所在和政治危害。这一命题的实质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企图在依法治国中抽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其二,要深刻认识“权大还是法大”这一真命题的基本含义,在任何权力面前,法律都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的權力都不能高于法律,因此要坚决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其三,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坚持好国家建设的法治化趋势,又要坚持好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8]加强党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到位: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包括五大建设等所有领域,以及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应对长期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外部环境带来的“四大考验”;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解决理想信念动摇和滑坡的问题;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发挥党员的首创精神和冲天干劲,把党员干事业的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
四、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强调共产党人要保持革命精神、进行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9](P322)“我们要通过行动回答‘窑洞之问’,练就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的‘绝世武功’。”[10]如何练就“绝世武功”?一定要发挥出我们党的特殊优势。
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和勇气,防止出现特殊利益集团。我们党有一种自我纠错的强大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依靠自身力量和与群众结合的力量解决自身问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9](P309)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始终强调坚决防止党内出现利益集团。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我们党成长壮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实现自我监督的重要保障。2018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11]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日益强大的根本原因,更为我们在今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无产阶级政党是自觉的阶级政党。这样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不是个人偶然的自由组合,也不是党的各级组织的简单总和;不是党员共识重叠的集合,也不是特殊利益群体的凑合,它是根据党的纲领与章程,按照先进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部队。这种先进的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我们党这样充分地、平等地发扬党内民主,还能够把最大多数人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组织优势,通过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通过有效集中形成强大力量;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制度优势,围绕如何发扬民主和实现集中,我们党在各方面都制订了相关制度,发挥了很好的效能;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工作优势,我们开展各方面工作都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各项工作既有条不紊,又高效有序。这些优势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最大的优势。
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始终充满革命性。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的。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像我们党这样讲政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我们党近百年来,始终如一地强调政治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确保了党的战斗力。新时代,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必须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
五、抓住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加强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12]这一问题是事关世界发展、人类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的共同问题。
回答这一根本性、普遍性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弄清楚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千年历程,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深刻指出,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12]它告诉我们:好战必亡,只要坚持沟通,对话协商,“修昔底德陷阱”完全可以避免,人类持久和平就能够保持。习近平总书记还纵观近代以来近400年的人类历史,强调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以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家秩序。360多年前的1648年,欧洲诸国在威斯特伐利亚所确定的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原则,包括主权独立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势力均衡原则;150多年前的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12国在日内瓦签订《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公约规定了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中立地位和伤病军人不论国籍应受到接待和照顾等,确立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的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60多年前的1955年万隆会议倡导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5年前的2014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盟总部期间,中欧双方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强调了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原则以及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深化双边和国际人权事务交流,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以及公平、透明、基于规则的贸易投资环境,反对保护主义等。国际关系演变积累的这一系列公认的原则是国际政治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还从100年来的国际秩序演变的历史来回答这一问题,他说:“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顺应人民呼声,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2](P538)人民的呼声是什么?历史潮流是什么?这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不是由极少数国家决定;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书写,而不是极少数人来谋划决定;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治理,而不是由少数跨国集团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而不是极少数人分享。如何共同书写和共同分享?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顺应世界人民呼声的理念,也是符合浩浩荡荡世界发展潮流的方案。
回答这一问题,还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世界经济起起伏伏,潮涨潮落,但各国彼此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逆全球化”思潮,企圖从世界经济的大海回到各自封闭的“小池塘”中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资金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经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的客观要求,没有人能够扭转,也不可能扭转。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充分认识到: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大航海时代500年以来,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融通,就会促进各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反之,如果相互封闭,就会使各国经济走向衰退。顺应这一客观规律,我们为更加公平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抓手。首先,我们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绝不是什么21世纪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明朝的“朝贡体系”,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是各国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其次,我们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使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为世界各国商品走进中国提供了新的渠道。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积极建设者、全球发展的巨大贡献者、国际秩序的强力维护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彻底性。这一彻底性来源于对事物根本性的透彻认识,来源于对历史趋势与客观规律的系统把握,来源于对时代本质和特征的高度探察。这一彻底性拨开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澄清了思想的迷团,具有强大的真理与科学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3]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2.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8]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9.
[9]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0] 深入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
[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强调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8-12-27(01).
[12]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