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化作用探析

2019-09-10何中华

锦绣·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诗歌

何中华

摘要:诗歌是一种最容易沟通情感的文学形式,本文分析了诗歌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希望能转变一些错误育人观念,更好回归教育本意。

关键词:诗歌;美感教育;诗育

1.诗歌的教育作用

诗歌对人的影响的言论数不胜数,归纳起来有三类:一是诗歌可以培养艺术感和美感;二是诗歌可以帮助人养成“仁”的品性;三是诗歌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吴宓曾在《文学与人生》中说:“poetry is life distilled.”他把诗比作水,诗育就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论语》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的辩护》中说:“道德的大原在仁爱,在脱离小我,在体验我以外的思想行为和体态的美妙。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善人,必须能设身处地替旁人想,人类的忧喜苦乐变成他的忧喜苦乐。要达到道德上的善,最大的途径是想象;诗从这根本上做功夫,所以能发生道德的影响。”换言之,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子想象。诗对于主观的情境必能“出乎其外”,对于客观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这种看法也与儒家学说暗合,儒家在诸德中特重“仁”,“仁”近于耶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仁的修养就在诗。

朱光潜认为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所谓“兴”,指通过某一个别形象的譬喻,使人们通过联想的作用,领会到同这一譬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所谓“观”,强调去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社会国家的人们的道德情感的和心理状态。所谓“群”,就是把诗当作一种陶冶工具,它使个体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以“爱人”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是群体生活和谐协调。所谓“怨”,指诗具有批判作用。

宗白华在《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中开篇就讨论文学与民族的关系,他说:“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发扬,却端赖于文学的熏陶,因此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无论诗歌,小说,音乐,绘画,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的思想。”要培养民族自信力,不妨深读那些具有民族气节的诗歌。

2.如何运用诗歌育人:考试和阅读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论述了唐代诗歌可以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见诗歌曾一度成为唐朝教育考试的主要模式,有许多可取之处。“唐代科举,所重者專在一种文字的考验。起先亦曾注重考验其对于实际政治问题之理论方面,亦曾考验其对于古代经典之意解方面,但这两种考验,皆易陈腐落套,皆易抄袭雷同,因此以后考试,遂专偏重于诗赋一项。一则诗赋命题可以层出无穷。二则诗赋以博物短篇,又规定为种种韵律上的限制,而应试者可以不即不离的将其胸襟抱负,理解趣味,运用古书成语及古史成典,婉转曲折在毫不相干的题目下表达,无论国家大政事人生大理论,一样在风花雪月的吐嘱中逗露宣泄。因此有才必兼有情,又学必兼有品。否则才尽高,学尽博,而情不深,品不洁的,依然不能成为诗赋之上乘。”

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称阅读合适的诗歌作品有益于培养口才和陶冶性情。他说:“一个值得称赞的现在流行的习惯是首先从读荷马和维吉尔的作品开始,虽然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有更成熟的判断力,但是要获得判断力,时间是充裕的,因为这些作品不是只读一次,而是要反复地读。与此同时,要以英雄史诗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思想,用它的主题的庄严伟大鼓舞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灌注最高尚的情感…阅读悲剧作品是有益的,抒情诗能陶冶性情,只是不仅要选择作家,而且要选择作品中的篇章…至于说到哀歌,特别起涉及爱情题材的哀歌以至索大迪克格律的十一音节诗,应当将他们统统从教材中排除,也要等到以后年龄更成熟,判断力更强了再读。”

3.现代教育的误区

现代教育往往塑造不了一个完人。朱光潜在一篇关于美感教育的文章里认为美育和德育对人的精神塑造是很重要的。“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在现代教育中,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只有美育在理论和实施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都受压抑和摧残。这种畸形发展和不健康的状态,在草木如此,在人也是如此。理想的教育不是推残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发展,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潜蓄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已造成一个全人。”

德性品质的培育是培养一种健康的内心世界,而不只是灌输德育知识。如果把教育看作是把外在的固定的东西传输给生活者,教育本身就是与人的内在精神不相干的。教育的本意是引导,是在生活者灵魂深处激发源于内在的对善、德性、美的热爱和追求,教育引导灵魂转向就是引导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但是智育观预言了现代性教育的产生,现代性教育更多的是把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传输给生活者,教育与生活者的精神是疏离的。因此,现代性教育的教化要引导现代人的灵魂真正的转向,它可能需要的是自身的真正的转向,转向生活者的精神和德性品质。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德育和美育?诗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

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忍冬
我的诗歌
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评选启动
谁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七月诗歌
我是小诗人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90后”诗歌小辑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