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

2019-09-10魏红艳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7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魏红艳

摘 要:毋庸置疑,語文素养是语文学科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本文将谈一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能够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的能力、学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从这一内涵中不难发现,语文素养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换句话说,语文素养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积累的知识以及需要掌握的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应根据语文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1.促进语言积累

从本质上来看,语文就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语言学科,同时,在语文学习中,也是以文字材的理解为主要方式。正是基于这一学科特点,所以丰富的语言积累也成为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样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知识的积累。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一些精妙的字词进行赏析,以此来使学生体会语言知识的运用技巧,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以《黄河颂》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为了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一些精妙的语句进行了赏析:(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英雄”一词突显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并且赋予了黄河以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2)“伟大而坚强!”这句话指出了黄河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意志与精神;(3)“望黄河滚滚”,“望”字起到了统领下文的作用,并为下文中“颂”黄河奠定了基础;(4)“劈成东南两面”,这句话着重写了黄河的动态,一个“劈”字突出了黄河的气势;(5)“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不但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而且表达出了对黄河深切的感情。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中语言运用的一些精妙之处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

2.发展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具体包括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几个方面。不难理解,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点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利用以下一些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了引导:(1)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在年幼时与长妈妈相处中哪几个生活片段?通过这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2)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改变态度的是哪件事呢?(3)阿长来问关于《山海经》的事情,“我”是什么态度呢?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我”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反应呢?(4)阿长买来的书质地非常粗糙,和后文中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我”却将其视为心爱之宝呢?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自主思考以及合作讨论。最终,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3.激发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欣赏、体验、评价美的能力以及品质。不难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审美能力不但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文化素养。而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一些优秀作品,以此来使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感受思想魅力、激发审美想象,从而逐渐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

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节内容时,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了文章蕴含的美:第一,形象美:作者从花形、花色、花香三个角度展现了景物的美;第二,语言美: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语言运用是十分讲究的,追求语言的表现力与概括力,长于以极为形象、凝练、隽永的文字写人绘景,并且十分擅长修辞手法的使用,从而使语言表现更加灵动;第三,思想美:在赏花与忆花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生死”、“亲情”等人生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最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鉴赏,逐渐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一些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样以《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学习了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于是,为了巩固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的基础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练笔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中学习中景物描写方法了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处景物。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由此可见,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来说,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应不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以此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天虎,马浩.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45):55.

[2] 姜秀社.初中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8,(12):40.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