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以来国内科技智库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2019-09-10王铮刘心锐黄子洛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期

王铮 刘心锐 黄子洛

摘要:[目的/意義]科技智库是我国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以来国内科技智库实践与研究进入活跃期,并产生了大量论文成果。对于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综述,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智库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过程]对2015年以来国内关于科技智库的论文等研究成果进行主题分析。[结果/结论]分析了国内科技智库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划分了智库内涵与功能、现状与问题、影响力与传播力、产品与服务、地区案例、理论与方法等研究主题,并对已取得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技智库  主题分析  智库功能  智库影响力  智库服务

分类号:C931.5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3.03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的科技智库作为新型智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和政策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1],不仅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情报产品和科技决策支持,也为全社会贡献智慧成果[2]。科技智库具有一般智库的特点,同时具有更强的科技属性,这表现为研究内容的知识技术密集性、研究分析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智库人员以科研人员为主,更多地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工具等[3]。在当前全球性的开放科学环境下,知识、技术、人才在全社会的流动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科技战略与政策的决策复杂性日益增强,因此更需要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体系中的科技智库功能[4-5]。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门强调了科研院所要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作为对《意见》的深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机构陆续发布了科技智库建设方案与意见,其中均强调了科技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重大决策中的支撑作用。此类国家级科技智库的使命包含了对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分析,为国家和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科学评估和预测预判,进而支撑国家的科技战略规划与科技政策的制定,促进我国科学创新,推动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等。而国内各个地区近年来也纷纷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快了科技智库体系建设。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国家级和地方级科技智库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服务国家及地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价值逐步显现。

但是也需要看到,新型智库理念与形态属于新生事物,与美国等智库历史传统悠久、智库运营经验丰富、智库成果沉淀丰厚的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智库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智库的一般性问题,如智库的定位和功能,其与政策制定部门及科研学术机构的关系,智库组织与运营,智库影响力及其评价,智库的人力、资金、信息保障等问题,也包括我国科技智库发展所面临的特殊性、本土化问题,典型的如科研体制改革背景中的科技智库建设、科技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中的科技智库功能、传统科技信息(科技情报)部门对智库的支撑作用及其面向科技智库的转型等问题。理解与化解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既需要有实践层面的探索,同时也需要有理论层面的描述、解释、预测与指引。2015年以来我国科技智库研究与实践热潮相同步,呈现出活跃态势,其中的重要指标就是研究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相关研究论文已经成为观察和解读我国科技智库在新时代发展脉络的重要样本,但是目前仅有个别研究对其进行了计量性的描述[6],缺少从内容主题层面的系统综述。因此,本研究将对2015年以来国内科技智库研究论文等文献进行综述,从中进行理论提炼与梳理,从而为我国科技智库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以“科技智库”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主要检索信息源,以“科技智库”为检索词,共获得2015年以来的学术期刊论文177篇。除了期刊论文之外,考虑到我国科技智库研究的特点,本研究也兼顾了2015年以来涉及科技智库的学位论文、报纸新闻报道以及专著等,试图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我国科技智库研究状况。

在研究论文方面,由图1可以看出,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科技智库研究论文数量逐步提升,这与实践领域的科技智库建设热潮相匹配。为了把握科技智库研究的领域分布,进一步对科技智库论文所在期刊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有近一半(43%)的科技智库研究来自于科技管理领域期刊,反映了科技智库受到了科研管理与科技政策领域的关注;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研究科技智库的第二大重要领域,这也反映了智库领域与图书情报领域之间的天然联系。图书情报学科具有对大量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并形成高质量信息产品的传统优势积累,而掌握准确的情报是决策的前提。对于图书情报机构及相关学科来说,向智库领域延伸和拓展是更好实现转型和发挥效能的历史机遇。并且在事实上很多图书情报机构早已承担起智库服务的功能。无论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国会研究服务”(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还是胡佛研究所的前身“胡佛战争图书馆”,都体现出图书馆文献资源及服务在智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国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乃至各地方科技情报所从事的科技信息搜集整理、科技成果要报、科技态势分析与动态监测、科技政策与战略的参与制定与评价等工作都体现出智库价值;而对于智库来说,情报资料收集的规模和能力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7],战略情报研究工作是智库的基础性工作[8]。

除了科技管理领域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其他关注科技智库的学科领域还包括编辑出版与新闻传播、经济与管理、信息技术等,由于智库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最近几年才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与专科性,因此来源占比也较少。图2所反映的研究来源学科分布在一定程度也可以解释科技智库的理论结构要素。笔者曾经在先前研究中分析了智库工作的主要环节[9-10](如图3所示)。如果把智库视为一种知识转换中介装置,一个终端连接着知识,另一个终端连接着政策(及其影响力)。智库的本质在于对已有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根据需求产出公共知识和政策[11]。由此可以将上述几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整合到一个统一框架中。

如图3所示,①框A主要覆蓋了科技智库的知识输入环节,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对于科技智库的关注主要位于这一范畴内,主要涉及情报分析服务手段、文献信息保障措施、科技情报与科技智库融合、提升智库的情报资料工作水平、图书情报机构面向智库功能的转型等议题;②框B主要覆盖了科技智库成果输出中面向决策层和核心层(科技智库的输出核心层对象主要指科学共同体)的部分,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领域对于科技智库的研究主要位于这一范畴,主要涉及科技智库影响力、科技智库评价与评估、科技智库的运营与服务机制等;③框C主要来自信息技术研究领域,主要覆盖了“输入到智库”和“从智库输出”两个部分,此外还包括了科技智库自身内部的信息处理与转化环节。在“输入”环节相关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关注到了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组织技术等,尤其是关注于大数据资源、开放获取资源等新兴信息资源形态。而在“输出”环节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关注信息传播技术、信息呈现技术、信息表示技术等;④框D主要覆盖了科技智库成果输出中面向公众传播推广的部分,来自编辑出版和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主要位于这一范畴。同图情学科一样,这部分的研究也体现出编辑出版和新闻传播学科较强的专业特色,注重从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的角度研究科技智库;⑤从图3可以发现框B领域和框D领域有部分重合,而重合交叉部分即科技智库面向核心层科学共同体的传播,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关注科技智库利用传统科技期刊渠道以及新兴的网络信息平台提升影响力与传播力。

在国内科技智库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方面,以来自科研机构及高校的作者居多,来自出版社、政府部门及企业部门的作者也贡献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所收集到的国内科技智库研究论文的作者所在机构类型进行了统计,发现55%的研究论文作者来自各类科研组织、科研机构或科研管理单位,这些机构是科技智库的重要孵化器;39%的研究论文作者来自大学,6%来自于其他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论文中,来自于中国科学院系统相关单位的论文数量占比23%,反映了其在科技智库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雄厚实力。

在关于科技智库的学位论文方面,刘丰瑞[12]进行了科技智库建设的哲学思考,旨在解决科技智库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杜成龙[13]以烟台市科协为例,对我国地级市科技智库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优化外部环境和加强自身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这两篇典型的学位论文恰好反映了国内科技智库研究中的两种研究取向(关注“应然”与关注“实然”,将在下文中加以详述)。

在图书专著方面,国内今年来出现的大多数智库研究专著(包括译著)主要关注了国家宏观决策和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智库,对于科技智库关注较少。廖晓东、袁永所著的《科技决策智库理论与国际经验研究》[14]分析了科技决策智库理论,选择海外典型科技决策智库作为案例分析,并对广东省科技决策智库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

3  国内科技智库研究热点主题述评

针对所收集到的国内科技智库研究,本研究按其内容划分为数个热点主题。而这些研究主题又可以划分为关于科技智库的理念构建性研究和实践经验性研究两大类型。科技智库的理念构建性研究反映了科技智库建设的“应然”状态。研究者主要基于一般意义上的智库概念与理论向科技智库领域不断具化和延展,同时对标和迁移海外智库的先进理念,具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作用。当然,这一类研究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各地方实际情况,让有关的科技智库建设理念植根于现实土壤。同时,当前这类研究多数还处在概念思辨或政策解读阶段,相对来说,缺乏成熟理论的引入。在这类研究中,智库建设与运营中的关键变量、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尚待挖掘。因此这类研究尚且处于只能称为“理念”构建而非“理论”构建阶段。科技智库的实践经验性研究反映了科技智库建设的“实然”状态,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与归纳,研究者也主要来自科协等实践单位,研究内容集中在具体案例开展情况与成效的报道分析。当前这类论文尽管数目较多,但是有一些论文仅仅停留在工作描述表面,缺乏对规律、模式和机理的深入探讨,与“描述性研究”还有一定距离,而在这类研究中产生“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则需要更多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积累。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3.1  关于科技智库的理念构建性研究

3.1.1  科技智库内涵及其功能的研究  有效界定和理解科技智库的内涵是建设科技智库的基础。科技智库区别于其他智库的内涵主要是通过特定功能来体现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持续多年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从功能角度对科技智库进行了界定,认为科技智库寻求理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并且寻求工具和方法去克服这些挑战,努力为与公众有关的领域(如环境、太空探索、能源、自然资源、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等)的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支撑[6]。当前国内研究中对于科技智库的典型定义包括:科技智库是以自然科学和交叉学科为支撑,以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定性、定量分析工具为手段,以科技战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要功能,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一种智库类型[15];科技智库是以科技战略政策研究和科技支撑服务公共政策制定为主要职能的专业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16];科技智库是能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建议的战略研究机构[17];科技智库是解决科技自身发展决策问题或以科技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决策问题的社会组织[4]。

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和科研工作体制,我国科技智库的发展定位与国家历史发展阶段及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连。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指出了科技智库在决策咨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万劲波等将科技智库的功能定位概括为服务科技及相关决策,回应政府、科学共同体及社会公众的需求,强化资政建言、启民教育、科学研究和公共外交[4]。张月鸿等通过多层次图景分析,提出科技智库在深化传统功能的同时,应着重加强科技公民培养、协调解决冲突、完善科学与社会对话机制等相关功能[18]。而王世伟则用“思想库”(咨询国是、参谋智囊)、“指南针”(立足全局、把握战略)、“研究者”(学理探索、问题研究)、“科普师”(全民教育、提升素养)、“千里眼”(登高望远、传递信息)、“显微镜”(见微知著、预见未来)、“预警机”(预警预报、整合协同)、“探照灯”(观测扫描、聚焦发现)、“传感器”(监测跟踪、互联感知)等来描述科技智库的10个功能[19]。可见科技智库的功能根据其服务对象层次类型的不同,表现出多样化的内涵。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一个科技智库很可能无法同时具备上述所有功能,因此需要采取目标的取舍策略。无论是智库目标的界定、活动的设计还是功能的形成,不同科技智库需要根据其自身所处环境、所隶属机构、所面向用户选择最优的功能配置,从而对特定用户社群产生最大化的影响。

3.1.2  科技智库影响力与传播力研究  智库影响力与传播力是衡量智库效能的重要指标。其中影响力是决定智库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影响力是智库追求的关键目标之一[20],影响力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是指科技智库凭借其科学技术专业优势、资金独立性、舆论地位和全方位传播机制,以直接或间接手段,非强制性地使政策议程改变或使政策决策者、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观点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科技智库希望得到的科技政策决策目标,或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引领社会公众舆论[3]。科技智库影响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了思想产品、受众对象、影响渠道、介入时机和产品市场等[21]。在界定了智库影响力的内涵之后,很多研究归纳了提升科技智库影响力的路径,如田贵超从国际化的角度提出强化国际合作机制和国家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成果传播效果、建立智库合作联盟与平台、畅通智库传播渠道的路径[22];万劲波等从结构化视角出发,从“提升构成因素”与“夯实组成单元”两个视角探讨了科技智库影响力的提升路径[23]。

科技智库的传播力是与影响力紧密联系的概念,传播力可以作为影响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或实现方式。有关研究注重从“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两个主要方面探讨我国科技智库的“体—能”构建。从传播体系角度,吕旭宁针对我国科技智库传播意识不强、传播渠道缺乏、传播影响力不够等问题,提出了由传播对象、传播目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构成的科技智库成果传播体系,并依据对象划分为面向国际传播、面向政府传播、面向公众传播3个层面[24];从传播能力角度,陈逗逗等从传播专业人才、组织机构和传播媒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传播能力的措施,其中强调开启大数据时代的传播云,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智库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25],王婉婉也指出需要通过多种媒介形态共同塑造有公信力的智库传播平台[26]。

3.1.3  科技智库理论方法研究  科技智库建设需要理论根基和学术自觉[4],作为智库,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在于研究过程和研究手段的科学性。但是长期以来在科技智库所服务的科技决策咨询领域,无论是研究过程还是决策过程都缺乏实证性研究支撑,工作中表现出较多的思辨性、经验性倾向,因此,亟需储备针对科技智库的理论与方法。

具体来说,科技智库理论方法主要作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科技智库的研究”,其二是“基于科技智库的研究”。就第一个方面而言,近年来国内涌现的对于科技智库的研究文献大部分仍以经验介绍、案例报道等形式为主,这些文献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内科技智库实践现状,但是学理价值有所不足,特别是表现在缺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总结,一些对策建议空泛、雷同,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导致研究目光停留在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或是现状问题,缺乏对于科技智库发展进程背后机理的解释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测。此外,由于“对于科技智库的研究”方法储备不足,导致很多研究在介绍国外科技智库个案时成为单纯的“资料编译”,而在介绍国内个案时成为单纯的“工作总结”,由于缺乏前期理论框架的构建,并不能称其严格意义上的案例研究。

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有意识的引入成熟理论方法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科技智库发展,同时国内学者也开始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智库理论体系。当前智库整体研究中较为成熟的理论工具如“政策市场”,已经出现在一些国内研究论述中[4]。王浩引入了信息生态学视角,构建并论述了科技智库信息链、生态圈及生态系统,并依循科技智库信息生态系统规律,提出了完善科技智库发展的建议。商丽媛结合大数据理论,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智库信息服务的5种模式[27]。

而在“基于科技智库的研究”中,理论方法更为重要。牟笛等对科技智库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科技智库的研究理论经由科技规划、科技评估、科技路线图的实践,逐渐向DIIS研究体系发展,并将科技智库研究的具体方法分为数据收集方法、信息整合方法、综合研判方法、方案构建方法等4 类[28]。

3.2  关于科技智库的实践经验性研究

3.2.1  科技智库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  当前,我国科技智库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引领之下,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主体的代表性科技智库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与发展潜力,科技智库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29]。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的大多数科技智库仍处在起步阶段,面临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万劲波等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阐述了科技智库的发展问题:在供给侧表现为科技智库主体缺乏长期战略、相对独立性、专业化水平及服务渠道等,在需求侧表现为引导机制薄弱,缺乏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和规范制度安排等[29];王雪等将我国科技智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归纳为科技智库与决策机构的沟通渠道不够通畅、科技智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决策咨询偏学术化、战略科学家和多学科背景人才缺乏、科技智库理论方法不成熟、科技智库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等[17];宋元武将我国科技智库建设问题归纳为外部环境(如法律法规、财税支持)有待优化,科技智库管理和研究人才有待加强,科技智库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与社会研究機构合作较少等几个方面[30];朱洪波等将科技智库问题根源概括为团队、能力、体制机制、独立性等要素[20]。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科技智库发展表现出不同的问题表征,但是按照图3中提供的框架,我们可以将有关问题归纳为以下4大类要素的不足与缺陷。①输入性要素:输入性要素的缺陷主要包括了科技智库的信息保障能力不足、缺乏智库专家和专业人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专门性的智库研究工具等。②输出性要素:输出性要素的缺陷主要包括科技智库的成果传递、传播、推广渠道不健全,成果转化率、利用率低,科技智库缺乏影响力或欠缺对影响力的有效评价。③配置性要素:配置性要素的缺陷主要是指从输入性要素到输出性要素的转化环节,缺乏有效的加工转化机制、缺乏明晰的功能定位和配套的内部运营机制。④支撑性要素:支撑性要素的缺陷主要是缺乏对以上诸多要素的机制性保障与辅助支持,最典型的表现为专门面向或涉及科技智库的政策法规支持、财税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

3.2.2  科技智库产品与智库服务研究  科技智库的产品是承载智库成果的载体,科技智库服务是传递科技智库产品的渠道,科技智库产品与服务是投送智库影响力的基础。特别是在大数据、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智库产品与服务面临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渠道,需要进行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在服务传递渠道方面,温优华等专门论述了科技期刊与科技智库的互动发展[31],牛玲论述了图书出版对科技智库建设的助力作用[32],也有研究论述了科技智库通过互联网发挥效能的案例[33]。在服务模式与服务机制方面,戎军涛等讨论了数据与智慧双轮驱动下的新型科技智库知识服务机制,建立了基于“数据—情报—智慧”的服务体系[34];张薇等从数据信息资源获取环节出发,延伸出了非定向服务模式、定向性服务模式及在线双向服务模式[35]。与此相类似,可以注意到科技智库对于服务方式的设计、采纳和创新与其所处的信息环境密切相关,如商丽媛等研究了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智库信息服务模式,包含了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协同化和个性化等5大属性[36],李纯、张冬荣等分析了科技智库的数据信息服务模式[37],王健美等在分析科技智库服务模式时也是從信息资源需求及特性(包括醒目数据、商业数据、专业数据、特色资源数据等)入手[38]。

此外,随着科技智库产品与服务渠道的丰富与发展,对于科技智库产品服务的质量管理也进入研究视野。吕旭宁等在总结我国科技智库产品质量管理实践和比较国外科技智库提高产品质量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智库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实施、结题评审和成果转化等环节)的路径[39]。

3.2.3  科技智库地区案例研究  在国内智库研究中,对于海外先进国家案例的跟踪与学习借鉴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多以案例研究为主。在个案研究方面,例如兰德公司等机构就经常成为国内智库研究的对象,王宏广等将兰德公司的特色归纳为贴近热点、“旋转门”式的人才组织机制、注重数据和模型的方法体系、精准预测、质量控制、开放透明等[40]。芮雯奕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智库的建设特点进行了分析[15]。在多案例研究方面,面对海外丰富多彩的科技智库业态,季婉婧、栾瑞英等都尝试对国外科技智库进行分类,在每个类别下分别对代表案例进行分析。海外科技智库可以划分为附属于政府型、政府半官方型、附属大学型、半独立型、独立自治型等[41-42]。从总体上看,国际科技智库发展整体呈现组织结构灵活化、人员结构合理化、研究成果独立化的趋势,但各国科技智库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国内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地方智库建设,地方科技智库的发展受到所在地区产业发展状况、智力资源构成等区位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但是都需要遵循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已有研究报道中,广东、江苏、陕西等省份带有科技智库属性的相关组织机构在人才交流培养、科研经费申请、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广东省科学院明确了科技智库的发展定位,构建智库服务流程,重点打造面向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服务的新平台,在为广东省政府重大规划决策服务、为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前沿及产业应用情报、为广东重点研究领域发展和研究机构布局提供建设方案、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3];江苏省科协有效整合省内高校、学协会、高校科协、省市级智库分库或智库基地,形成大联合、大协作、深度融合的科技智库体系,创新学术交流机制和成果创新平台,建立健全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从科技创新战略评估、科学民主决策研究、技术推广绩效研究等多个方面服务于科技创新[44]。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进行了面向科技智库的战略转型,一方面立足于发扬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机构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完善科技智库生存和发展条件,通过“战略”“规划”“政策”“服务”等4大抓手促进机构的“智库化”转型[45-46]。

4  结语

本研究作为一项先导性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论文为表征,试图从一个切面观察和把握近年来我国科技智库实践与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从横向时间轴维度观察,我国科技智库研究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研究质量也正在提升,有关研究正逐步从现象层面深入到机理层面;从纵向跨领域维度比较,相比其他类型智库,我国科技智库无论是从实践基础、资源禀赋、实践进展、规范程度还是从研究水平上看都更为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科技智库与科学共同体的紧密联系。

从已有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科技智库研究正从关注“是什么”(科技智库内涵特征)向关注“为什么”(科技智库发展规律)及“怎么办”(科技智库运营机制)过渡。在前期关注“是什么”的阶段,有关研究要旨在于把握科技智库的内涵与特征,一般是以“智库”概念的界定作为基础,再进一步聚焦于科技领域智库所处的特定环境、特定产品与服务、特定受众等。这一阶段的研究还关注到了我国科技智库建设初期的实践现状及问题,从团队、能力、体制机制等因素解释问题成因。同科技智库实践现状一样,相关研究也表现出成熟程度的差异,前期很多研究仍然缺乏统一规范的研究范式,也缺乏理论基础或理论框架的支撑,以经验介绍或思辨探讨为主。但是随着国内智库研究进程的整体推进,有关研究对于科技智库“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认识程度正在加深,这是形成理论体系的前提,也有助于形成实践工作中的共识,亦是未来更好地开展科技智库实证研究的基础。

从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我国科技智库研究中,“对应然状态的关注”和“对实然状态的关注”之间还存在着“鸿沟”,这种鸿沟也可以解释我国当前科技智库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而且这种鸿沟也不是简单的“理论超前、实践滞后”所能概括的,应然状态来自于研究者对海外已有科技智库经验的提炼,也包含着科技智库背后科学共同体、政府等部门的价值追求,实然状态源自于我国特有的科技体制传统、现状与改革路径。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应在于建立和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促进两种研究取向及其背后研究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共同协作。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在整体把握科技智库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科技智库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参考海外先进智库、其他类型智库发展经验、国内科技智库优秀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智库特征,探索和优化科技智库的运营机制,具体包括治理机制、管理模式、战略规划、财务配置、人员与团队、组织架构安排、决策支持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绩效评价、未来发展方向等。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 发挥科研机构优势, 建设高端科技智库[N]. 光明日报, 2015-01-29(2).

[2] 冯长根. 中国科技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4): 1-7.

[3] 王桂侠, 万劲波, 赵兰香. 科技智库与影响对象的界面关系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12): 50-55.

[4] 万劲波, 李培楠. 科技智库功能定位与能力建设研究[J]. 情报工程, 2018, 4(4): 15-24.

[5] 刘伟平. 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J]. 中國科学院院刊, 2016, 31(8): 851-856.

[6] 李励, 李健. 大数据下的“科技智库”现状与发展: 基于国内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7(1): 19-22.

[7] 杨云. 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智库战略情报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8(4): 35-39.

[8] 刘清. 发挥科技战略情报在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8): 929-935.

[9] 王铮, 刘红煦. 开放知识环境下智库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研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1): 22-29.

[10] 王铮. 知识视角下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智库功能探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 2(3): 71-79.

[11] 徐晓虎, 陈圻. 智库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 中国科技论坛, 2012(7): 63-68.

[12] 刘丰瑞. 科技智库建设的哲学思考[D].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7.

[13] 杜成龙. 地级市科技智库建设研究: 以烟台市科协为例[D]. 青岛: 青岛大学, 2017.

[14] 廖晓东, 袁永.科技决策智库理论与国际经验研究[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 1.

[15] 芮雯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智库建设特点及启示[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2): 114-118.

[16] 罗涛.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理工类高校科技智库建设的逻辑与路径[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2(4): 120-125.

[17] 王雪, 褚鑫, 宋瑶瑶, 等. 中国科技智库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科技导报, 2018, 36(16): 53-61.

[18] 张月鸿, 刘登伟. 科技智库建设的多层次图景分析[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1): 2-13.

[19] 王世伟. 略论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功能定位[J]. 情报学报, 2018, 37(6): 34-43.

[20] 朱洪波, 贺羽, 马彦涛. 科技智库建设:现状与对策[J].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3): 54-57.

[21] 王桂侠. 科技智库影响力基本要素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6, 37(8): 146-152.

[22] 田贵超. 科技智库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对策建议[J]. 华东科技, 2017(8): 48-50.

[23] 万劲波, 王桂侠. 科技智库影响力的提升路径[N]. 科技日报,2014-11-30(2).

[24] 吕旭宁. 中国特色科技智库成果传播体系建设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8): 67-70.

[25] 陈逗逗, 黄翠, 梁慧刚, 等. 新形势下我国科技智库传播能力建设[J]. 科技传播, 2016, 8(1):1-3.

[26] 王婉婉. 基于受众中心的中国科技智库传播策略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 9(19): 30-31.

[27] 王浩. 信息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智库建设研究[J]. 现代情报, 2018, 38(11): 46-49, 56.

[28] 牟笛, 陈安, 张晨阳. 科技智库研究方法: 进展与趋势[J]. 科技导报, 2018, 36(16): 62-69.

[29] 万劲波, 李培楠. 国家科技智库体系建设态势及政策建议[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7(3): 8-12.

[30] 宋元武. 我国科技智库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 智库时代, 2018, 162(46): 23-24.

[31] 温优华, 曾荣平. 科技期刊与科技智库互动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11): 1140-1144.

[32] 牛玲. 精品图书出版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J]. 出版广角, 2018, 326(20): 14-16.

[33] 赵庆慧. 科技110农博网: 科技智库给力农村科技创业[J]. 中国农村科技, 2014(8): 32-34.

[34] 戎军涛, 李华, 乔伟荣. 数据与智慧双轮驱动下的新型科技智库知识服务机制研究[J]. 图书馆, 2018, 286(7): 28-33.

[35] 张薇, 黄东升, 陈小浪. 科技智库数据信息资源获取及服务模式研究[J]. 数字通信世界, 2018, 165(9): 164-165.

[36] 商麗媛, 谭清美, 夏后学. 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7): 20-25.

[37] 李纯, 张冬荣. 科技智库数据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6, 39(6): 32-37.

[38] 王健美, 魏晨, 鲁啸. 科技智库的信息服务能力及服务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7(1): 47-52.

[39] 吕旭宁, 肖尤丹.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科技智库产品质量提升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18, 20-108(02): 12-17.

[40] 王宏广, 王革, 韦东远, 等. 高端科技智库建设要力争做到“九有”: 兰德公司智库建设及其对我国科技智库建设的启示[J]. 科技中国, 2018, 248(05): 7-10.

[41] 季婉婧, 曲建升. 国际典型科技智库的类型及其产品特点分析[J]. 图书与情报, 2012(5): 93-98.

[42] 栾瑞英, 初景利. 国外典型高水平科技智库运行机制剖析与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11): 176-181.

[43] 李定强, 魏东原, 张虹鸥, 等. 发挥综合资源优势, 打造一流科技智库: 广东省科学院推进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6): 73-77.

[44] 陈惠娟. 贯彻新思想, 找准新定位打造特色、新型、高端科技智库[J]. 科协论坛, 2018(2): 33-34.

[45] 任佳妮. 科技情报服务机构转型科技智库思考: 以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为例[J]. 情报工程, 2018, 4(4): 95-103.

[46] 任佳妮, 李鹏, 辛一, 等. 陕西省科技智库建设研究: 以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为支持[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24: 45-49.

作者贡献说明:

王  铮:提出问题和研究思路,修改论文;

刘心锐:资料收集,撰写初稿;

黄子洛:数据统计,论文修改。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think tank system in China.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has entered an active period since 2015, an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have been emerg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s in China.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mes of pape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s in China since 2015. [Result/conclusion] It analyzes the subject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papers, divides the research topics by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think tank,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fluence and dissemin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regional cases, theories and methods, and analyses the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Keywords: science & technical think tank    thematic analysis    think tank function  think tank influence    think tank service

收稿日期:2019-05-19      修回日期: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