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噻虫胺18FS种子处理剂防治水稻害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2019-09-10戴光明

种子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害虫水稻

戴光明

摘   要:选用噻虫胺18FS种子处理剂拌种防治水稻害虫,并以高巧、锐胜为对照药剂,进行了噻虫胺18FS防治水稻害虫药效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噻虫胺18FS 5~15 mL拌种1 kg,对处于苗芽期的水稻生长安全及水稻苗期蓟马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对飞虱也有一定的防效。推荐用药剂量为每拌1 kg干种子以噻虫胺18FS 7~9 mL为宜。

关键词:噻虫胺;种子处理剂;水稻;害虫;药效试验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3-0109-03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志码: B

1   试验目的

明确噻虫胺18FS等拌种剂对水稻蓟马、飞虱、二化螟的防效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   试验条件

2.1   供试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

供试作物:水稻;供试品种:嘉花1号(为常规单季晚粳稻)。

种植方式:直(撒)播。

2.2   防治对象

稻蓟馬、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等;调节水稻生长。

2.3   土壤、栽培条件及其他

试验在南陵县工山镇工一村的直播水稻田进行。供试田为圩田,面积1 466.7 m2,土壤质地为水稻土类沙泥田,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1.39%,肥力中等,该田常年进行稻—麦轮作。前茬小麦在6月8日收割,6月14—15日耕翻、整地。室内:6月14日用清水浸泡种子48 h,6月16日起水并湿润催芽至芽长2~3 mm后摊晾待播。室外:6月18日划小区,6月19日拌药、播种。每667 m2用干种量6.5 kg。播种前未施基肥,播后17 d,每667 m2用稻喜175 mL+稻杰35mL喷施除草,复水后每667 m2追施45%复合肥(N∶P∶K=15∶15∶15)25 kg、尿素15 kg促蘖。试验期间供试田未施用其他杀虫剂。水稻长势很好,所有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及管理措施(施肥、浇水、病虫防治等)均匀一致。

2.4   水稻苗期害虫种类及发生情况

供试区域水稻苗期主要害虫有稻蓟马、灰飞虱及少量白背飞虱。苗期主要害虫的发生实况为:稻蓟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前期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7月上旬后期至中旬虫口密度迅速增加,达中等发生程度;7月下旬以后,受高温天气影响,虫口密度有较大幅度下降。灰飞虱、白背飞虱发生程度接近常年,田间若虫峰在7月中下旬,之后受稻田蜘蛛的自然控制,虫量有所下降,8月3日田间飞虱量明显低于7月21日。二化螟,因为播种时(6月19日)供试区域一代二化螟卵孵盛期(5月下旬至6月初)已错过,二代二化螟尚未盛发(南陵县植保站调查预测二代二化螟卵孵盛期8月上中旬),药剂的持效期与二化螟的发生期不吻合,药后45 d调查时田间未发现二化螟枯心苗,所以无法调查比较各药剂拌种处理对二化螟的控制效果。

2.5   气候条件

6月19日拌药、播种时晴天,东南风3~5级,气温21~32 ℃,施药时气温31 ℃左右。拌药、播种后第2~4天均降零星小雨,第7~8天降中到大雨,此时水稻已出苗,苗龄1片真叶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大。施药前后48 d内降雨日22 d,占试验期间总天数的45.8%,累计降水量392.9 mm,略多于常年同期值,降雨时空分布均匀。日平均气温略低于常年同期,极端低、高温分别为20 ℃、37 ℃。

3   试验方法

3.1   供试药剂

主试药剂:噻虫胺18FS。

对照药剂:高巧(吡虫啉60%FS),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锐胜(噻虫嗪30%FS),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3.2   施药时间、次数及方法

6月19日拌药、播种。施药方法:先按设置的每667 m2用药、种量,折算成各小区用药、芽谷量,再将每小区用药量加少量水(以1 kg水稻种子的拌药量加水25 mL)稀释、调匀,与已浸种、催芽的种子充分搅拌均匀,使药液均匀附着在芽谷表面形成药膜,并摊晾30 min左右(以利药剂被种子吸收)后播种。播种时每小区另取100粒药剂处理过的水稻芽谷播撒在设定的区域,播后15 d调查出苗率。

试验期间共施药1次。

3.3   试验调查

3.3.1   水稻的出苗及长势

水稻生长状况:记录水稻的出苗时间,并于播种15 d后调查水稻出苗率。

秧苗素质调查:播后32 d,每小区双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在播种均匀、密度接近于小区平均值的区域随机拔取10粒种苗,每小区共取50粒种苗,带回室内测量主茎叶龄、主茎高、单粒种子分蘖数、主根长、单粒种子总根数、白根数、主茎基宽、苗鲜重及根鲜重等,比较各处理以上数据的差异。

3.3.2   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播种后5 d、8 d、11 d、19 d、32 d、45 d,观察各处理区水稻株高、叶色、叶形等性状及各小区秧苗的总体长势,看是否有矮化、褪绿、畸形等症状产生,并按以下标准记录药害程度、级别。

0级:无任何可见或不可见的药害。

VM:损伤非常轻微,细致观察才可发现。

1级:有轻微症状(斑点、黄化等),无死苗,轻度药害,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2级:有明显症状,但零死苗,短期内可以恢复,不影响产量。

3级:有严重症状(叶片枯死、心叶扭曲、矮化、黄化),但没有整株死亡,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能恢复,对产量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级:有明显药害症状且出现死苗,死苗率低于15%,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5级:有严重药害症状且造成15%以上死苗,导致严重减产。

3.3.3   对水稻苗期害虫的防效

3.3.3.1   对稻蓟马的防效

播种后19 d、32 d、45 d各调查1次(说明:因供试区域播种后12~16 d普降大雨,田间积水严重,存在短时“水闷苗”现象,而且强降雨对稻蓟马有一定的冲刷作用。为尽量减少试验误差,原定的播种后15 d、30 d调查日期顺延至播种后19 d、32 d,播种后45 d调查时间不变)。调查方法:每小区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5 cm×25 cm,调查样点内稻株总叶片(完全展开叶)数、卷尖叶数,统计卷尖率,同时调查蓟马活虫数,计算控虫效果。

3.3.3.2   对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的防效

施药后19 d、32 d、45 d各调查1次。调查方法:用盆拍法调查,每小区10點取样,每点取0.25 m×0.25 m,拍查各样点稻株上的飞虱数,计算控飞虱效果。

3.3.3.3   对二化螟的防效

播后45 d调查1次。调查方法:调查前在全田范围内随机选3点,每点0.5 m×0.5 m,数取3点水稻茎蘖数,计算平均每平方米水稻茎蘖数。再采取平行跳跃式6点取样,每点查1 m×1 m,拔取6 m2内所有水稻枯心苗数,并带至田外剥查二化螟幼虫量,计算枯心率、杀虫效果及保苗效果。

整个试验过程共调查7次。

3.4   药效计算方法

出苗率(%)= 出苗数/100粒种子 ×100

卷尖率(%)=(卷尖数/调查总叶数)×100

枯心率(%)=(枯心苗数/调查总茎蘖数)×100

防虫效果(%)=[空白对照区卷尖率(虫量)-处理区卷尖率(虫量)]/空白对照区卷尖率(虫量)×100

对各药剂处理的防效值要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Sin-1)后再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处理间防效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   结果与分析

4.1   安全

噻虫胺18FS拌种各处理区水稻苗生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表明噻虫胺18FS各剂量处理在本试验设置条件下对处于苗芽期的水稻生长安全。

4.2   能提高水稻的出苗率

播种后5 d观察,噻虫胺18FS拌种处理区水稻芽谷出苗速度(田间表现为立针现青)略快于空白对照区,且出苗相对整齐;药后15 d出苗率调查结果显示,各拌种处理比空白对照出苗率高2~4个百分点,用方差分析各处理的出苗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4.3   对水稻苗生长的调节效果较为明显

播种后5 d、8 d、11 d、19 d、32 d、45 d观察,噻虫胺18FS等拌种各处理区水稻叶色浓绿,叶片宽且挺直,茎秆较粗壮。

播后32 d各处理区秧苗素质考察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各药剂拌种处理均表现为:水稻主茎叶片数、主茎高、单粒种子苗分蘖数、主茎基宽、主根长、单粒种子苗总根数、单粒种子苗白根数、单粒种子苗鲜重、单粒种子苗根鲜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单粒种子苗分蘖数和单粒种子苗总根数、单粒种子苗白根数、单粒种子苗鲜重、单粒种子苗根鲜重等增加幅度较大,说明拌种处理对水稻苗地下部分生长的调节效果明显,优于对地上部分生长的调节效果。

4.4   对稻蓟马、飞虱的防控效果较好

因药效期与水稻二化螟发生期不吻合,播种后45 d调查时各小区均未发现二化螟枯心苗,故无法考察各药剂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效。

本试验设置的噻虫胺18FS各剂量拌种处理对水稻苗期蓟马、飞虱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防效特点主要表现如下:①噻虫胺18FS各拌种处理对稻蓟马的控虫效果和保苗效果均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飞虱的控虫效果也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以15 mL拌种1 kg处理效果最好。②噻虫胺18FS各拌种处理对稻蓟马、飞虱的控虫效果均随着药后时间的推延呈下降趋势。药后30 d内控虫效果好,药后45 d则控虫效果稍差。根据调查数据推测,噻虫胺18FS 9~15 mL拌种1 kg处理的持效期应在40 d左右。③噻虫胺18FS各拌种处理对稻蓟马的防控效果好于对飞虱的防控效果。④噻虫胺18FS 7 mL拌种1 kg处理对苗期蓟马、飞虱的防控效果与对照药剂高巧2.5 mL拌种1 kg处理和锐胜3 mL拌种1 kg处理相近,9~15 mL拌种1 kg处理防效则高于高巧、锐胜处理。

5   结论

每667 m2用噻虫胺18FS 5~15 mL拌种1 kg在水稻催芽后、播种前处理,对处于苗芽期的水稻生长安全,可提高水稻种子的出苗率,且出苗整齐,对水稻苗期生长也有很好的调节效果。同时,对水稻苗期蓟马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对飞虱也有一定的防效。

推荐用药剂量为每拌1 kg干种子以噻虫胺18FS 7~9 mL为宜。使用方法:取与干用种量相应量的药剂,用少量水(拌1 kg水稻干种子药量加水25 mL)稀释、调匀,与浸种、催芽的芽谷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附着在芽谷表面形成药膜,并摊晾30 min左右播种。

(收稿日期:2019-02-13)

猜你喜欢

害虫水稻
害虫的克星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水稻种子
寓言二则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日本利用信息素防治果树害虫
真好玩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