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黏土在雕塑语言中的运用

2019-09-10寇志远

炎黄地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肌理触觉

摘 要:雕塑作品的创作离不开黏土的辅助,如此基本的材料往往被忽略。在雕塑语言多元化的当下,对待黏土材料,也不再是仅仅将它视为作雕塑的手段和材料,其本身已具备成为雕塑语言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主要从肌理和触感方面分析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黏土在雕塑语言中的新发展。

关键词:雕塑语言;肌理;触觉;本体性

1 为什么会是黏土

千百年来在东西方的原始文化中,从陶器到小型雕塑的首选材料均为黏土,比如,欧洲及西伯利亚的石器时代有泥塑的出现,在中国更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从河姆渡文化中的陶塑到秦汉的兵马俑,均用黏土烧制,中国传统的塑像大多数也是以黏土为材料。黏土,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与人类有天然的亲近感,黏土经水浸泡后揉至合适的手感可随心所欲的做出任意造型,经过筛选的黏土质地更加细腻,甚至手指上的指纹均可依稀可见,还原度非常高,因此,均称为雕塑、陶器、砖瓦的首先材料。制作雕塑的黏土需特殊调配,并不是在野外挖来即可使用,其中,黏土与细沙的比例约为3:1,这样,调制的黏土即细腻又能保持造型的完整性。在制作雕塑的过程中要保持住黏土的湿度,否则会出现干裂,影响泥塑的最终效果。

黏土的弊端也顯而易见,质地酥脆,放置环境也需防潮,因此黏土往往成为制作雕塑的媒介,再经翻制、铸造转化成硬质可保存长久的材料。黏土的弊端也是这种材料最大的短板,但塑造的最基础部分是充分的运用黏土的物理特性展开的,在手与泥的接触中,留下的印记也完整的保存在种种硬质材料中,因此,黏土还是雕塑语言最基本的载体。

2 黏土的雕塑语言

2.1视觉肌理

黏土质地柔软,其形态可随心所欲,手指、木头等硬质材料刻、划、拍、捏等连贯性动作都可以在黏土表面落下深深的印迹。雕塑作品除了形体、空间、等本质因素外,肌理效果也是耐人寻味的地方,石膏、铜等材料也有此长处,但在塑造中的痕迹,非泥莫属,处处磨光的塑造去除泥味之时也抹杀了激情。罗丹前的雕塑家更多视黏土仅为造型材料,黏土在罗丹的手中,充分发挥了黏土的材料属性,从《思想者》、《亚当》等众多雕塑中,罗丹运用揉、捏、抹等手法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那充满生命力的视觉感受中,那充满激情的创作方式,只有黏土可以使他实现快速的塑形,传达生命脉动的视觉感受。如曼祖创作的浮雕作品中,形体面向的自然融合,划线的爽利,都对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中国雕塑家李向群的《人物肖像》系列,在完整的形体结构上,手指在黏土上按、划、擦等手法的呈现,共同构成了李向群独特的个人手法。再如吴为山的《南京大屠杀》组雕,松中有紧的形体语言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肌理效果,那犹如国画皴擦技法在黏土上的宣泄,这些都构成了吴为山雕塑语言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黏土材料的重复可塑性使它依旧成为雕塑创作不可或缺的材料。

2.2触觉感受

罗丹描述欣赏雕塑时曾说:“通过蜡烛观看雕塑才能看到雕塑的起伏。”这种方式可以细微的体会到雕塑形体的起伏变化,站在形体的角度,雕塑也可以理解为加与减的结果。俗话说,生手与老手就是在手与泥的接触中,多次的训练练就了手对泥的熟悉度。贾科梅蒂在创作雕塑作品时时常体会手与雕塑交融、揉捏的触觉关系,这与其说在作雕塑不如说在体验创作过程。当代英国雕塑家威廉姆·塔克的作品,他非常注重手与雕塑的直接接触,注重更多的是一种身体体验。国内雕塑家李秀琴与隋建国异曲同工的蒙起双眼,用身体感受黏土的软硬,形体的翻转,他们的创作出发点虽不同,但都从中体会到触感体验对雕塑的意义。在手与雕塑的触感体验中,形体是可触摸的,黏土成为雕塑语言的主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摆脱以往对雕塑的认识,雕塑摆脱叙事、审美的传统束缚,进入一种更加自由、个人体验式的创作状态。

3 从雕塑语言的载体走向材料自由

泥塑的传统历经千万年,但始终将黏土作为制作雕塑的材料而已,雕塑制作完成经过翻制、铸造转化为其他的硬质材料,黏土的使命即完成。在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雕塑语言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在罗丹其后的雕塑家纷纷另辟蹊径,如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纷纷从古典雕塑的创作范畴中跳跃出来寻找新的探索方向,他们在雕塑本体语言的范畴中探索的极深,伴随雕塑语言范畴的不断多元拓展,雕塑家认识到材料被当做雕塑语言的主体后,后期的考尔德、史密斯等则放弃了黏土材料,利用新材料探索了雕塑语言新的方向。其中,仍有很多雕塑家坚持用黏土运用在雕塑的语言探索中。“伟大的雕塑家往往给予一小块泥土以生命,使它比山和海还要丰富坚强,也可给人们以永久之爱。”他们将作为材料的黏土从自身的天然属性升华到雕塑语言的主体,突破了黏土仅仅作为材料的理解,更是将其作为雕塑本体的一种思考。

在当今语境下,雕塑的语言处于多元化的状态,那么,黏土在其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隋建国被誉为是中国当代雕塑中走的最远的雕塑家,他用“瞎摸”来形容自己近十年的创作状态,他抛弃加在雕塑身上诸如历史、社会意识、现实主义等附加意义的束缚,手在黏土上揉、捏、压等手法尽情宣泄,进入个体性体验的创作状态,他的一系列的创作探索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看来,他是在重构当代雕塑的本体语言体系,在此,最传统的黏土材料在此却作为最主要的材料语言,可见,黏土材料还有更多的内涵有待更深的发掘。

参考文献

[1]王木东.本乡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70

作者简介:

寇志远(1986.10-),汉族,山东省滨州人,硕士,青年雕塑家,主要研究:雕塑语言研究。

猜你喜欢

肌理触觉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肌理元素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融合与表现
触觉“空降”虚拟世界
肌理在陶瓷地砖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船内船外
触觉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