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力源泉

2019-09-10石峰

炎黄地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体系

石峰

摘 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角度和方式,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直接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成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范式创新

语言受到表达者、传播者或听话者的语言水平、社会环境和心态状态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个性化的形式即语言来反映其思想,所以,它会对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有反作用。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角度和方式,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直接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成效。

1 话语体系创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作为传播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人传播形式的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共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活动产生指导作用。创新话语体系要考虑到传播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以及传播环境、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构建不同的文本和语体中选取适当的表达角度和逻辑,综合运用修辞、语气等辅助手段,获取较为理想的传播和解释效果。毛泽东对话语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视,要求党员干部注重语言的使用,要在语言的使用方面起带头作用。正因如此,毛泽东撰写或修訂了《讲堂录》、《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中的文字缺点的指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等大量文章、文件和社论,运用规范准确又通俗活泼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大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频繁,语言表达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在国外新词语不了解的情况下,错误使用,甚至某些人沦为了国外思想的“代言人”。正是这些只顾着取巧的“代言人”大量使用西方话语解释中国的实践生活,这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鼓励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体系创新,构建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发挥语言的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支持。如果不能完全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就没有完全的话语自信。没有话语自信就很难做到“四个自信”。

2 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人类社会形态的变革或是社会重大转型期间,都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四十年的改革,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相比,我们的话语体系创新似乎落在了后面。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广泛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西方文化植入的现象,即用西方思想理论、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思考、评价中国改革的现象。

中华民族一直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改革带来了对“建设”这个词语的深化理解,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建设”的认识水平;改革引领了以“发展”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引领“创新发展”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新方向。中国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积累了大量创新性发展经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充盈的实践素材和感性材料,是我国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实践基础。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发展对话语体系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四个自信”中的“理论自信”要真正立起来,必须借助话语体系创新。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概念和政治口号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话语体系创新后,实现对理论的再造和创新,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跃升,才能使理论自信建立在更足的底气之上,说服别人也才有更强的理论论辩力和理性的逻辑力量。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丰富和发展来看,也需要话语体系的创新。毛泽东思想的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创立等,都有赖于其话语体系的新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徐徐展开、逐步深入的重要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拐点”,创立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再从“概念构造”升华为“内容和实质构造”,最后在鲜活实践经验的滋养下创新话语体系。“两学一做”学习活动是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实践、基于理论自身发展需要、学用结合的创造性、创新性学习。这种学习,肯定会起到理论普及作用;更需要通过深度学习和研讨之风的形成和浓厚,使其成为推进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发展与话语体系创新的实践机缘。

4 “以人民为中心”来推动话语创新是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必然选择

在论及“左倾”和“右倾”的问题时,毛泽东比喻为“好像妇女生娃娃,七个月就压出来,就是左了。过了九个月不准出来,就是右了。”举重若轻的把“左”的激进和“右”的保守特征勾勒了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在谈及生产力标准的时候,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猫论”,体现出来十足的民俗气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讲到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被香港媒体称之为“引领白话新风”。2009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就产品质量问题,提出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这些话语朴素又让人倍感亲切,都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说,中国政府一贯注重话语的表达,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语言风格和话语形式上坚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说话方式传播思想,沟通交流。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温暖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创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创新提高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孕育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生命力。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L13CKS017)阶段性研究成果;辽宁省教学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JG15DB2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体系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