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像档案之于“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意义
2019-09-10朱晓光
朱晓光
[摘要]“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致力于抢救并保存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文化载体的档案工作。文章对“城市记忆工程”的提出及其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声像档案作为“城市记忆”载体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以无锡市城建档案馆的实践为例对如何利用声像档案更好地为“城市记忆工程”服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像档案城市记忆工程城市文化载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类城市不同程度遭受“失忆”和“错位”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抢救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记忆工程”被提出。在“城市记忆工程”中,声像档案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对于记录“城市记忆”并发挥其社会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记忆工程”的提出及其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成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然而随着“旧区改造”“新城开发”等一系列改造、规划的实施,代表城市文化传统的老街区、老建筑以及有关文化遗存正在逐渐消失,许多城市的历史面貌逐渐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天津作家冯骥才为主导的,对城市历史文脉的考察和记录开始进行,进而全国各地政府也纷纷认识到了抢救和记录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性,“城市记忆工程”就此提出。
“城市记忆工程”就是对一座城市的历史街区、建筑原貌以及古址遗迹等进行记录,并对有关城市历史的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抢救和整合的过程,是对城市历史文脉进行保护的一项工程[2]。2002年,青岛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旨在通过一系列抢救性举措,丰富馆藏档案的载体形式,创新为现实服务的手段。随后,全国档案界掀起了“城市记忆工程”的高潮,各地档案部门纷纷提出要“保护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城市记忆工程”通过将城市的历史原貌、事件等进行客观再现,向人民群众展示城市的发展历程,对于塑造城市文化、构建城市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声像档案对于“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性
从主体角度来说,档案馆是城乡记忆工程的重要参与者,没有档案馆的参与,城乡记忆工程就会失去应有的“记忆支撑”[3]。在这其中,城建部门主管的城建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城市变化发展面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活动等元素构成了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城建档案中涉及城市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古旧建筑等的相关资料,能够对老建筑的发展变化进行真实地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记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4]。
从档案记忆观的角度来讲,城市记忆是“对过去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和重构,其物化的载体就是体现着城市记忆的历史记录,即在城市建设、管理、变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5]。城市记忆和社会记忆一样,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物质性记忆,如地形地貌、街区、遗址、故居等;又包括非物质性记忆,如城市历史、文化、民俗、方言、地名等。城建档案部门能够记录城市历史面貌的载体有许多种,例如文字、图纸、声像等,其中声像载体无疑是记录“城市记忆”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所谓声像档案是指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历史记录。声像档案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较新的多媒体档案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平面圖纸等档案,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能够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最准确、最真实的还原,同时也能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有效再现。尤其在城市建设领域中,城建声像档案更是针对性地记录着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重要“记忆”,能够更为完整地承载城市有机生长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并向世人进行形象的展示,是保留城市记忆最有效的载体。
目前,由于不同城市、政府与民间组织、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部分地区没有重视和了解声像档案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重要作用,部分“城市记忆工程”的进行仍然依托文字或者建筑图纸。因此,要想使声像档案为“城市记忆工程”提供更好的服务,就需要档案部门高度重视“城市记忆工程”,明确该工程的意义,在收集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参与到城市建设、发展当中,不断拓展“城市记忆”载体和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声像档案在记录城市记忆中的优势,从而为“城市记忆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声像档案加强“城市记忆工程”资源积累与成果宣传的实践活动
在“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中,不少档案部门开始了利用声像档案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积累和成果宣传的实践及研究。例如我国部分城市的档案部门开始利用声像技术来拍摄制作专题纪录片,编研出版年鉴、画册,通过捕捉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街道、雕塑、风景等进行记录,向人们描绘出不同城市独有的文化符号。
在这方面,无锡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多年来充分利用自身馆内资源,积极探索发挥声像档案在展现“城市记忆”领域的独特优势,进行了一系列利用声像档案加强“城市记忆工程”资源积累与成果宣传的实践活动,使声像档案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无锡延续历史文脉发挥了重要作用。
1.拍摄城市建设专题片,记录“城市记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是无锡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无锡由一个老牌工业城市经历了城镇化、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是无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30年,也是无锡城市记忆快速更新的30年。一方面,新的高层建筑大量兴建,另一方面,旧有的老街巷、文化遗迹也不可避免地被代替、拆除。这一时期,无锡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拍摄了几十部反映无锡城市建设的电视专题片、城市宣传片,如《迈向现代化的湖滨城市——无锡》《蠡湖情缘》《好山好水好风光》《无锡市文物古迹掠影》《村镇新貌》《宜兴城市建设概况》《江阴市月城镇》等,拍摄对象从无锡大市范围的城市到城镇、乡村,较好地利用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出无锡城市的旧貌新颜、建设成果以及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2.编研推出年鉴、画册、专著,书写“城市记忆”
收集和保存有关“城市记忆”的声像档案,对于今天和将来人们认识城市历史及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城建档案声像工作不仅是单纯摄录城市的发展过程,更需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拍摄内容的“记忆”价值,编研推出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的声像档案精品。为此,无锡市城市建设档案馆30年来持续加强档案编研工作,对城市建设发展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展示,每年编研出版《无锡城市建设年鉴》,对于城市发展历史、相关统计数据、城市重点工程等有关“记忆”予以记录、收集、编研成册;同时,编研出版了《锡惠名胜》《绿色新家园》《美丽宜居新无锡》等多部反映城市建設不同领域、不同重点、不同类型的画册,涉及园林、绿建节能、保障房、城市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方面。此外,为深入挖掘无锡地区传承记忆的老桥建筑声像档案,近20年来,无锡市城建档案馆深入无锡、江阴、宜兴三地的城区、街道、乡村、园林、企业、工地,实地探访、考察、了解、研究了约220座保存较好的古桥老桥,抢救性地记录下这些老桥的珍贵影像,编纂整理了每座桥梁的文献档案,于2017年正式出版发行了《视觉档案——无锡老桥》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老桥记忆”及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3.举办视觉档案图片展,传承“城市记忆”
2018年,在《视觉档案——无锡老桥》一书获得广泛关注及赞誉的基础上,无锡市城建档案馆尝试在这些老桥视觉档案中,精心挑选出建筑造型优美、保存相对完整、社会影响较广、研究价值较高的部分无锡老桥图片,先后在无锡市档案大楼展厅、无锡市市民中心1号楼大厅以及私家园林云薖园举办“无锡老桥影像文献展”,唤起了无锡民众共同的记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展览集图片、视频、文献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向社会公布了无锡市域范围内现存留世的近 200座老桥的摄影作品及其文献档案,这些老桥影像文献最大程度地保留着历史的细节,传承着城市特有的文化记忆,保存着原汁原味的人文信息。该展也被列为2018年无锡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入选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社会场馆展陈,对人们了解无锡的桥梁建筑史和留存地方历史文化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城市记忆工程”的成果不应该只是作为档案被封存,如上文所述,其对于塑造城市文化、构筑城市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档案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声像档案的编研实践加强“城市记忆工程”成果的宣传,充分开发“城市记忆工程”成果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声像档案在展示城市记忆中的独特魅力,使“城市记忆工程”与声像档案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民生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城市记忆工程”对于当前城市发展进程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而声像档案对于“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城建档案部门必须深入挖掘声像档案的效用与价值,加强“城市记忆工程”的成果宣传,充分发挥声像档案在记录和展现“城市记忆”上的优势和魅力,更好地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美丽.“城市记忆工程”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2008.
[2]吴德,杨杰.城市记忆——声像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城建档案,2014(5):33-34.
[3]吴建华,戴晶晶等.城市记忆工程背景下城市数字档案中心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9(6).
[4]王树凛.城市记忆视角下城建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J].城建档案,2018(7).
[5]冯惠玲,张斌,徐拥军等.“档案记忆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报告[R].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