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2019-09-10戎文华
戎文华
卢作孚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
他跨越“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各有成就:青年时期倡导教育救国,自学成材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抗日期间坐镇宜昌,组织领导的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火种,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因为家境贫寒,卢作孚早年被迫辍学后自学成才,编写了许多教材。后来做过教师、记者,也在家乡四川创办了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教育,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
1910年,17岁的卢作孚投身反清保路运动的时候,对发展蜀中之地交通运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
20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军阀割据、硝烟四起。“纷乱的政治靠不住,靠军人办教育,也无法建立稳固的基础”,卢作孚冷静地思考自己之前所走过的道路,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救国的理想和事业很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现,毅然决然地办起了实业。
卢作孚认为,四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主要是交通的不便造成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务之急是发展省内交通事业。在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要和客观可能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其中内河航运,会比修建公路、铁路容易收到成效,而投资也相对少一些。
1925年10月,在朋友们的大力帮助下,民生公司诞生了。新公司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资金缺乏。卢作孚在合川召开首次发起人会议,议定由发起人分头招募股金2万银元。可是,支持卢作孚的人多半是两袖清风的穷秀才,而那些资金雄厚的商人士绅,却都在一边观望。最后仅仅募集到资金8000银元。
卢作孚带着这笔钱到上海,打算订购一艘载重70吨的小客轮,可是一打听,这样的一艘客轮造价要3.5万银元!卢作孚急得一连几天茶饭不思,经过冷静的考虑,他大胆地决定,先用5000银元购买发电设备,造福合川,使股东见到实惠;再用剩下的3000银元作为定金,与造船厂签订造船合同。卢作孚回到合川后就着手筹建发电厂。不久,电厂开始发电,合川县点油灯的时代结束了。这一次,卢作孚在合川县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次年5月,新船在上海造成。盧作孚募足资金交付了船款,新船经过试航,上溯长江,经过无数的激流险滩,安然抵达重庆。卢作孚为新船命名为“民生”号,表示他为实现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而努力的信念。
当时,合川县普通百姓乘坐的是速度慢、环境差的老式帆船。因此当“民生号”轮船第一次靠岸合川时,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1926年7月23日,对民生公司、对未来的中国船王卢作孚,都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披红挂彩的民生轮满载乘客,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从重庆启航,当天下午便顺利到达合川,完成了65公里的首航。卢作孚苦心筹划的重庆—合川航线正式开通了,仅靠一只船的客运生意,一年内民生公司的股本增长到10万元。
1929年,卢作孚当上了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他利用工作之便,获得了其它轮船公司所没有的优势和特权。然后,他再以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其它公司和民生公司合并。由于措施得当,到1935年,民生公司共合并、收买了39艘轮船,实力可与国外的航运公司进行市场竞争。
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日本的日清公司等,都是老牌的航运公司,他们串通起来,想用大幅度降价的办法挤垮民生公司。外国客轮将船票价格降到一半以下,甚至让乘客免费乘船,还赠送一把洋伞。洋人想用这种办法,把生意都抢过去,让民生公司无客可载、无货可装。外国航运公司老板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因为外国船员一向横行霸道,对乘客随意打骂欺凌。卢作孚看准了这一点,教育民生公司的船员一定要尊重乘客,平等和气,并且对船员的服务质量进行专门培训。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卢作孚常常亲自上船,和船员穿一样的衣服,干一样的活,以身作则,对乘客态度和蔼,嘘寒问暖,扶老携幼,端茶送水,甚至为乘客提行李,打铺盖,还热情地向乘客介绍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当人们知道这位跑前跑后的热心人就是民生公司的总经理时,都十分感动。乘客们都感到,乘中国船不仅生活上便利,更重要的是人格上受到尊重。所以大家都愿乘民生公司的船,有许多乘客宁可多住几天旅馆,也要等到民生公司的班船。
同时,民生公司也尽量降低票价。这样必然影响到公司的利润。但是全公司职工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外国佬的气焰打下去!大家纷纷表示,宁可少领工薪、不要年终奖金,也不能让公司垮掉!这使卢作孚更坚定了同外国轮船公司斗争到底的决心。他常常几个月不领薪金。他一再对公司职工说:“我们要鼓足勇气,提高信心。凡是白种人做得到的,黄种人也一定能做得到!凡是日本人能做得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得到!”
卢作孚还加强了川江航务的管理,收回了原来由洋人把持的海关巡江公司窃取的航务管理权,对外轮在川江航行采取了限制措施,规定凡是外国轮船进入四川,必须向航务管理处申报,要接受中国士兵的检查,遇到木船要减速行驶,如冲翻中国船只,应赔偿一切损失……开始,外国航运公司还想摆摆威风,拒绝接受这些条件。但卢作孚强硬地表示,凡未向航务管理处申报的外国轮船,一律不准装卸。因为码头工人都是中国人,都执行有关规定,所以外国轮船也就不得不服从航务管理处的管理。因为无利可图,外国轮船逐渐退出了川江航运。
就这样,短短10年间,民生公司迅速发展起来:拥有40多艘轮船,开辟了9条航线,西到宜宾,东到上海,在长江沿线各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
在卢作孚的带领下,到1937年全面抗战前夕,民生公司已经拥有46艘轮船,总吨位达18718吨,职工3991人,资产1215万元,接下了长江上游70%的航运业务,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
全面抗战爆发。平津陷落、淞沪败退、南京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身处大后方的民生公司积极参战,护送大量川军至抗战一线。当时的中国海军,实力远远不及日本,国民政府海军部长的陈绍宽,选择了最为惨烈的沉船堵塞河道的作战方法。时任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也忍痛将民生公司大量船只自沉于江阴前线。
1938年,武汉失守,侵华日军向宜昌进犯。此时的宜昌,有3万人员和9万吨物资器材待运入川。作为实业家的卢作孚明白,这些物资涉及中国的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设备制造业、轻工业,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汽油,可谓是中国工业大部分家底,一旦落人敌手或被炸毁,将会给十分薄弱的中国工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日军节节逼近,人员和物资入川迫在眉睫。更为严峻的是,长江还有不到40天就会进入枯水期,到时物资就无法通过轮船运送到大后方。千钧一发之际,民生公司成为了最重要的运输力量,中国把目光集中到了卢作孚这个小个子四川人身上。卢作孚当仁不让,毅然承担了这一影响中国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重任。
宜昌上游的三峡,既是阻拦日军沿江上侵的天然屏障,却也是宜昌大撤退的最大阻碍。而且,只能白天运送,夜间装卸。在正常情形下,民生公司在这40天里,最多能运送1.4万吨的物资。卢作孚参考前一年枯水期的航行法,最终确定了三段运送法。在日军战斗机频繁地袭扰中,宜昌江边声响震天,不论白天黑夜,2000多名装卸工不停工作,民生公司轮船汽笛响个不停,拼命把尽可能多的物资运送到大后方。
民生公司的指挥中心内,电报机24小时不停工作,所有电文卢作孚亲自处理,庞杂的运送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他都能了然于胸。除了大量物资,人员输送也是难题,民生公司经由宜昌抢运入川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医院等单位的旅客,共约64000多人。其中抢运入川的学校有复旦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學、山东大学、航空机械学校、中央陆军学校、国立戏剧学校等数十所。
最终,宜昌大撤退成功完成,中华民族保留了长期抗战的火种,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功不可没,却也牺牲惨重,仅人员牺牲就达117人,伤残76人。如此大的运送量,相比于国外轮船的收费,民生公司的收费只相当于二成,甚至一成(兵工器材)的价格。
事后,卢作孚说:“这一年,我们没有做生意,我们上前线去了。”
弃教从商的卢作孚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商人。甚至,评点起他的社会事业,很多人都会认为商业不过是他进行社会改造的物质基础。在卢作孚的眼中,重要的是改善人心,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他忙于事业却对个人享受没有什么兴趣,将资产全部捐给了北碚的社会公益事业。
在资本仅有8000元的创业之初,卢作孚便先拿出一半资产让合川成为四川最早既通电又有自来水的城市。1927年春天,民生成立次年,从没有官瘾的卢作孚出任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峡防局所在地北碚,也成为中国城镇化之梦开始的地方。
北碚自然风景优美,只是几千年的封闭,固化了几千年的贫穷和蒙昧。卢作孚痛之甚深,“在今天以前,乡村的人们除了每年偶然唱几天戏以外,没有人群集会的机会;除了赌博之外,没有暇余时间活动的机会;除了乡村的人们相互往还之外,没有与都市或省外、国外的人们接触的机会。因此他们没有一切知识和一切兴趣。这样死的乡村如何运动到活起来呢?”
在北碚,教师是不设教室的。几十个青年挨户上门授课,另有办在囤船上的船夫学校;力夫学校则建在力夫聚集的茶社里……在资金短缺的第二年,卢作孚就兴建北碚图书馆,并挂上“若要今年收成好,请到图书馆去看做庄稼的书”的标语。图书馆不仅开门迎客,还积极培养读者。他们定期送书下乡,把“种庄稼的书”送到种庄稼的人手里。
普及教育之外,他还在山旮旯里建起了高等学府——中国西部科学院。1930年,川军将领刘湘截获了杨森的一批军火,后者意欲挑起战事。重庆商会为避免兵灾,请卢作孚斡旋。他不仅化干戈为玉帛,还说服杨森拿出刘湘赔偿的一部分银元做科学院的建设费用。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民办科学院。
中国以前是没有公园的,只有皇家和富人的私家花园。城市公园一直是稀罕物,在北碚,卢作孚一建便是2座。十几年间,他还建设了俱乐部、医院、报社、银行、运动场……凡是城市有的,北碚全都有。
卢作孚的一生,正如他的墓志铭:“愿人人皆成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