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种创新的中国种业强国目标的实施
2019-09-10孙好勤
孙好勤
摘要:笔者总结了中国种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展望了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宏伟前景,分析了现代种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提出了品种创新是确保现代种业强国目标实现的关键。围绕如何抓好品种创新,从创新主体、创新源头、创新主线、创新关键、创新保障5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与举措。
关键词:现代种业;品种创新;品种权保护;种质资源
中图分类号:S32,F324.6 文献标志码:A
Innovation Strengthens Seed Industry in China
Sun Haoqi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12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seed indust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grand prospects of building a powerful modem seed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challenges, both from home and abroa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seed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at variety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a modern seed industry. The paper also presents constructive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in five aspects: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the origin of innovation, the main line of innovation, the key of innovation and the logistics support of innovation.
Keywords: Modern Seed Industry; Variety Innovation; Variety Protection; Germplasm Resources
0 引言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种业创新是源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种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种业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2018年机构改革,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组建了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统筹农作物和畜禽种业管理,进一步提升种业地位,强化了种业工作。
1 中国种业改革发展成就显著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业承载着稳食物、安天下的重任,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中国种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1 种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后,以转基因抗虫棉、‘先玉335’为代表的“洋种子”曾一度占领国内绝大部分玉米、棉花种业市场。随着国内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种业权益改革措施深入推进,中国种业发展和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生产用种均为自主选育,基本做到了“中国人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由85%提高到90%,棉花自主品种占比达98%以上,蔬菜由80%提高到87%以上。国家南繁等各类科研育制种基地加快发展,基本形成以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重点,以52个“两杂”制种大县和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支撑的种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保障了农作物种子的有效供应。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良种覆盖率超过97%、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与此同时,畜禽种业加快发展,种畜禽市场供应保持稳定。基本建成了以原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为基础,质量检测中心、品种测定站、遗传评估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生猪、奶牛和肉牛等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进程加快,地方特色品种自主创新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培育新品种和配套系201个,其中,国产高产蛋鸡市场占有率超过50%,黄羽肉鸡占据国内肉鸡市场半壁江山,打破了对引进品种的依赖,良种对产业贡献率超过40%。
1.2 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种业科技创新一直面临着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为破解系列难题,农业农村部积极探索种业体制机制改革。(1)深入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在健全激励机制、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深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深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机制和模式,促进品种创新实现由“要我創新”到“我要创新”转变,促进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有序流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2)积极推进种业“放管服”改革。例如,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为登记制;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品种登记、审定程序和时限;推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资格认定”和“家畜遗传材料生产许可”权限下放;取消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收费等,释放了种业企业创新活力。(3)组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在基础理论与育种技术、资源发掘与材料创制、绿色优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优质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上取得新突破。启动了油菜、马铃薯等特色作物联合攻关。(4)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构建了种畜禽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共性育种和数据共享平台,截至2017年,遴选各类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82个,推动成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育种组织10余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畜禽育种体系基本形成。
1.3 种业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企业创新能力快速增强,逐步成为商业化育种主体。中国作物种业前50强企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7.4%,较5年前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申请新品种权和审定品种数量占比均超过50%。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增加20%,挂牌上市企业60余家,前50强企业市场占有率由30%提高到35%,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已有企业跻身全球种业十强,20余家农作物种业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一批实力雄厚的畜禽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育种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业内兼并重组不断加快,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广东温氏集团每年在猪、鸡育种上的投入达7000万元以上。北京峪口禽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培育出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京红、京粉蛋鸡配套系,目前国产高产蛋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打破了祖代蛋种鸡对引进品种的依赖。
1.4 种质(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已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座、复份库1座、中期库10座、种质圃43个、原生境保护点199个,构建了以长期库为主体、中期库为骨干、种质圃和原生境保护点为支撑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2015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本查清了资源家底信息,摸清了资源分布与消长变化,挽救了大量古老地方品种和濒危资源,发掘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珍稀特色资源。初步建成了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护和遗传材料保存互为补充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目前国家级场区库总数已达195个,包括基因库6个、保种场165个、保护区24个。抢救了五指山猪、矮脚鸡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累计保护地方畜禽遗传资源249个。2006年,启动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国内畜禽遗传资源的家底,掌握了大量基础数据和资料,为种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1.5 种业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围绕新《种子法》实施,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法规规章,建立了以标签二维码为载体的种子追溯体系,出台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减免、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制种大县奖励、科研人才流动等政策,农作物种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形成。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种业保险、制种保险政策等,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支持政策体系。围绕贯彻落实《畜牧法》,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法规规章,制订《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等。启动了生猪等主要畜种遗传改良计划,实施了良种补贴、良种工程、资源保护等政策,推动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全球种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与传统育种紧密融合,技术加快更新换代,成果持续不断涌现。以雄厚资本和大量费用投入为支撑的“规模化、工厂化、高通量、流水线”研发模式,已成为跨国种业公司的“标配”,技术创新、研发水平、育种效率得到根本性改善。当前,全球种业进入到新一轮强强整合的发展阶段,孟山都、先锋、先正达、拜耳、陶氏等种业巨头正在重组,必将深刻地改变全球种业竞争格局,并影响中国种业的发展。中国种业虽然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全球领先,但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育种实践结合不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集成较弱,种业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尚不雄厚,尚未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种业强国,尽快完成龙头企业成长为种业创新主体的任务,提升种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惟其如此,才能在全球生物技术竞争和行业重组整合中占据优势地位。
2 建设现代种业强国势在必行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推动建设种业科技强国。建设现代化种业强国,就是要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引下,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到2025年,以企业为主体、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支撑的产学研用协同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种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35年,以企業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全面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达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种业强国。
2.1 建设种业强国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的方向指引,现代种业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要建设质量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种业也必然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2 建设种业强国要把绿色发展放在重要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种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目前,资源消耗型品种多、资源节约型品种少,因此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种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转变,加快新一轮绿色品种更新换代。例如,加快培育推广节水节肥节药、适宜机械化的农作物绿色新品种,加快培育生产性能优异、饲料利用率高的畜禽绿色新品种。
2.3 建设种业强国要加快推动整合重组
随着畜禽种业市场竞争加剧,国外育种公司兼并重组加快,催生了大型集团化、专业化育种公司,形成了国际市场普遍认可的优势品牌。例如,皮埃西、托佩克、海波尔、加裕等大型生猪种业集团。世界农作物种业巨头也在加速整合,拜耳并购孟山都、陶氏益农与杜邦先锋合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世界种业加快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企业间兼并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和做专做优的重要路径。因此,种业强国必须是以兼并重组,资本、技术和人才整合为根本特征的;强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种子产品,而是扩展到整个产业链。
2.4 建设种业强国要着眼全球布局
当前专业化、商业化育种成为主流,只有建立起全球育种和产品销售网络,市场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目前,中国已确定加大种业改革开放步伐,推进种业国际化战略布局。种业强国就必须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能够灵活驾驭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方面,推进国内相对弱势作物种业“引进来”,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加快种业科技进步,加强与国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另一方面,推进国内相对优势作物种业“走出去”,有利于加速抢占国际种业科技制高点,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各类挑战。种业“走出去”可以引领农业“走出去”,对迅速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资源配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3 品种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一个品种可以成就一个产业,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谁就拥有了种业竞争。无论是畜牧良种还是农作物良种对种业发展的贡献率都超过了40%,是决定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种业强国,品种创新是关键。
3.1 确立种业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双轮驱动”,强化企业在育种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加快创新资源、人才、技术、成果向企业聚集。明确基础研究和商业育种界限,在资金投入和项目设置上突出科研单位的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特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科企合作,通过国家项目引导、明晰产权归属制度等措施,在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共建育繁推一体化实体。打造世界一流种业航母,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快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种业市场从低水平同质竞争向高水平垄断竞争过渡;鼓励上市公司通过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方式,控股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跨国企业集团和研发中心。
3.2 发挥资源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核心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1)推进精准鉴定力度。建立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平台,实现种质资源向基因资源转变,规模化发掘满足现代育种目标的优异新种质。(2)提高分发利用效率。建立种质资源赋权制度,开通种质资源互联互通和网络化共享平台,提高种质资源的分发利用效率。(3)加大优异种质资源引进。简化进口审批手续,简便检疫流程,通过快速检测和设立检疫隔离区实验检疫的方法,提高引进效率和利用效率。
3.3 把推动育种技术创新作为主线
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实践,迎来了历史性交汇。新形势下必须抓住重要契机,抢占种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快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品种创新关键技术重点攻坚突破,实现中国种业在国际种业中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加快建立标准技术规范,推进DNA检测技术在品种鉴定、近似品种筛选和侵权判定中的应用,完善DUS测试标准、生产性能测定标准,提高品种选育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健全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的双轮驱动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3.4 构建一体化创新平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联合攻关创新平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种质资源发掘、分子育种检测、商业化育种、新品种测试4个平台建设,推进以优势学科群团队为主体、种业基础性研究单位为主导、相关单位优势团队为成员的种业理论与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开展生物育种大数据、重要性状形成基础、基因组设计育种、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创新研究,加快成熟技术转化,促进平台一体化运行,实现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品种选育与测试评价相互衔接。
3.5 以品种权保护为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只有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才能为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总体保護水平较低,保护方式较为单一。建议加快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吸纳UPOV公约1991年文本核心内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全面提高品种权保护水平和力度。建立品种权信息可追溯系统,结合种业信息数据大平台,整合品种权申请、审查、管理、转化交易等相关信息,实现品种权信息的全程可追溯。
3.6 以市场监管为创新保驾护航
建立维权协作机制,联合管理部门、检测机构、司法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维权协助团队,统一协调调查取证、检测鉴定、维权诉讼等多个环节,打通维权难关。引入信用淘汰机制,针对侵权套牌、未审先推、制售假劣种子、恶性竞争及虚假广告乱象,建立侵权企业黑名单制度,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侵权成本低于维权成本是侵权者肆无忌惮的根本原因,必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侵权行为甄别、曝光、惩戒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Z].国发〔2011〕8号,20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Z].中发〔2015〕8号,2015.
[3]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Z].农种发〔2015〕2号,2015.
[4]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Z].农办种〔2015〕26号,2015.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5〕71号,2015.
[6]农业部.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Z].农办牧〔2016〕43号,2016.
[7]农业部.农业部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Z].农牧发〔2016〕10号,2016.
[8]蔣和平,孙炜琳.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2):20-25.
[9]纪玉忠,丁晓松,张劲柏,等.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种业,2006(4):5-6.
[10]王学君,宋敏.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种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种业,2009(2):7-8.
[11]柴玮.我国种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0(6):9-11.
[12]唐浩,李军民.世界种业的发展模式与借鉴[J].种业导刊,2010(11):5-9.
[13]邓光联.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J].种子科技,2010(1):1-4.
[14]宋敏,任静,刘丽军.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J].中国稻米,2011,17(6):19-20.
[15]靖飞,李成贵.威胁尚未构成:外资进入中国种业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8-53.
[16]中国种子协会赴美考察团.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J].中国种业,2012(2):3-8.
[17]王磊,宋敏.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种业,2013(12):1-5.
[18]王磊,刘丽军,宋敏.基于种业市场份额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4):796-805.
[19]靖飞,李成贵.跨国种子企业与中国种业上市公司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1(2):52-73.
[20]张延秋.中国种业发展回顾及展望[J].种子世界,2012(10):1-3.
[21]张延秋.认识现代种业特征推动我国种业加快发展[J].种子世界,2012(11):1-3.
[22]李立秋.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是提高种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种子世界,2013(1):4-7.
[23]张延秋.对当前种业改革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种业,2014(10):1-3.
[24]张延秋.学深学透《种子法》,全面提高依法治种水平[J].中国种业,2016(1):1-2.
[25]贺利云.美国公共机构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65-69.
[26]陈红.加强我国植物新品种权行政执法的建议[J].中国种业,2017(7):6-9.
[27]于康震.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筑牢畜牧产业兴旺根基[J].中国畜牧业,2017(24):26-29.
[28]张延秋,吴晓玲,李树君.实施“九五”种子工程,开启种子产业化发展新阶段[J].中国种业,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