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抗战路线质疑
2019-09-10谢树新
谢树新
摘 要:关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原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是这样解释的: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而且,把“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归因于这个片面抗战路线。那么,在抗战时期,到底存不存在这个所谓的“片面抗战路线”呢?笔者认为,是不存在的。“片面抗战路线”是因为政治需要人为杜撰的。不顾中日两国的力量悬殊,硬是要把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失利归因于“片面抗战路线”,这不尊重历史,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词:片面抗战路线;国力;民众
一、国力悬殊是造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失败的主要原因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历来众说纷纭。有“唯武器论”,有“人心向背论”,等等。笔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物”和“人”的有机融合,两者缺一不可。当年日军之所以“像快刀割牛油一般”穿过东北、华北,挺近华南,就是因为高技术武器加武士道。这就是国力。国防大学戴旭教授统计的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物”的悬殊: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日本拥有的飞机、坦克、大炮、航空母艦等现代化装备,中国均无力生产。手持老式“汉阳造”和大刀片的中国军队和拥有全副现代装备的日军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中国军队更多的是用人数的优势来弥补装备的不足,苦苦支撑。在中条山战役中,中日军队的伤亡比例达到非常惊人的20∶1。另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游记(1922年至1923年)》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双方“人”差距。爱因斯坦描述中国人“一个像羊群一样的特殊民族”,爱因斯坦评价日本人“不炫耀、正派,总而言之很有吸引力”,“会高兴地践行交付于他的社会功能,从不找借口”,“为族群和国家感到自豪”,“这个国家值得热爱和钦佩”。所以说,正面战场的败退是必然的,是由双方综合国力、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决定的。
二、国民政府的抗日活动是全面的、普遍的
早在抗战爆发前,蒋介石就认识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他曾表示:“我国为军备及产业落后之国家,对外抗战所可恃为利器者,乃我广大民众之力量”,要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除迅即组织全国民众,训练全国民众,武装全国民众,集中力量,共赴国难,别无他途。”如:①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的这一立场并没有改变。他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8年2月,蒋介石发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称“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两个条件,就是我们抗战必胜的最大武器。”同年3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②强调:“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工、农、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③蒋介石对民众的这些政策,与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关于“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的政策有惊人的相似。
其次,从当时的抗战实践看,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也是充分发动民众参加抗日活动的。以淞沪抗战为例,国民党第88师参谋长张柏亭在《淞沪会战纪要》中记载:沪战开始后,全上海各界市民,无论男女老幼都与前线战士一条心,大家同仇敌忾,打成一片。杜月笙先生等组织“抗敌后援会”,青年学生与工人组成“抗日救国青年团”,各界群众都组织了救亡协会,比如文艺界救亡协会、学生界救亡协会、上海市纱厂工友救亡协会等等,都开展了宣传、募捐、演出、慰劳等活动。宋希濂的部队经过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京沪路沿线各县,所到之处“每站都是人山人海,鼓掌欢送,高呼口号壮我军行”,慰劳将士的饼干、糖果、罐头、香烟等,也被欢呼的民众争相扔进车窗内,士兵也被这样的场景所感动。
通过上述两个典型个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国民政府对待民众的态度。不能简单的说国民政府没有动员民众或限制民众抗战。在发动人民的具体方式上,国民党与共产党是不同的。共产党在敌后农村,直接发动人民参战。国民党主要在非沦陷区城市,通过团结各民主党派、团体、阶层,支持其抗日活动而达到发动人民的目的,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三、片面抗战路线是人为划分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在抗战史中的反映
笔者认为,“两条路线”的人为划分,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影响了抗战史的研究。“两条路线”割裂了统一战线,把全民族抗战划分为两个政党的抗战:国民党抗战和共产党抗战,强调政党的阶级属性,突出阶级斗争,忽视合作抗日。写国民党,就只写“不抵抗”、溃败、反共高潮、皖南事变。新编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第一册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一目中,对抗日战争做了客观、全面、公正的评说:“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删掉了过去一直流行的“两条路线”,不再争论抗日战争领导权,也不再过分强调敌后根据地的作用了。这些都值得肯定。
抗日战争中“两条路线”的划分,是因政治需要而对抗战历史进行的选择性记录,是不客观的。现在,我们尊重事实,还原历史,全面认识抗战,尤其是国民党抗战,无论对前人、今人,还是后人,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444-487.
[2]中共党史资料教学参考资料(第八册):51.
[3]关梦觉.献金台上[N].新华日报,1938-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