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职教经验 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2019-09-10白捍东
白捍东
摘 要:要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需要扭转社会价值观念,其关键在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硬实力。参考德国的职教经验,可以从职业规划、法律保障、招生制度和企业参与教学等方面对国内的职业教育进行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德国
在我国,直到如今仍然有很多人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看成是两个层次的教育。大家普遍认为普通教育“高人一等”,职业教育则是属于低一层次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之下,凡是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甫一入学,便自动地被打上了“学习差”,“能力差”的烙印。为了避免这种“歧视”,才会有那么多学生会发出“在普高混三年也比去职校强”、“打死也不读职校”的呼声。
针对这个问题,窃以为,想要改善,可以从一软一硬两个方面下手。
软的方面即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消除大家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与偏见。相信只要树立起了职业教育的好口碑,不愁民众不接受职业教育。这一点只要看看别的国家就知道。
谈及国外的职业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德国。德国是当今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制度健全、特色鲜明、成效明显。有这样的好榜样在前,我们完全可以以其为标准,从各方面同它进行对比,以检视自己的不足,再将其长处有效地吸收并纳入我国的职教体系之内,扬其所长,以此来解决问题。
私以为,参考德国职业教育的情况,其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我国,一切都要为高考做准备。大家普遍觉得,有限的学习时间用在提高考试分数才是正道。而作为对考试分数的提高完全没有作用的未来职业规划,自然被大家选择性地遗忘在脑后。除了个别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老师,基本上很少会有教师专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未来进行规划。
而在德国,就不会大面积地发生这种情况。
德国的职业规划并非如我国一般一直处于“光说不练”的状态。从小学开始,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具体的方法是让学生每学年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到两周,通过参观、了解或者简单地操作来体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从很早就开始了解到各种职业究竟有哪些工作,具体是怎么回事。自己适合做什么事情,学习什么知识比较容易。
在学生真正选择职业教育之前,社会还有相关机构专门给学生进行职业分析。这种专业的职业分析,它会让学生在基于兴趣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以此来进一步地确保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会浪费在其不感兴趣的职业上,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社会及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在入学之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给学生一些职业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及兴趣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相信有了兴趣和爱好作为支撑,在有了目标之后,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会大大地增加吧!
二、强大的教学大纲
相比较中国各职校的各自为政(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校自己安排),德国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制定出来的。它是由联邦政府、联邦州(由各个州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学术界、工会及雇主(由各个公司代表及各个协会成员组成)这五大机构一起商讨制订的。
为了制定教学大纲,各个机构各司其职。在其中,联邦政府提供法律法规依据;联邦州讨论各自州的教学情况;雇主提出公司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及考核方式等,而工会则提出学员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及在各个地方培训的时间。在最后,将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归纳汇总之后,大家再通力合作,一起根据讨论结果,制定教学大纲。
在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很多政策法规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政策上,对学生的职业进行规范,职业能力标准化等方面都很欠缺。而在德国,不但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极大的法律保障,各个联邦州也有相关法律确保职业教育顺利进行。不仅如此,德国的行业协会也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它们会制定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则。这些完善而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了职业教育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定进行。
三、彪悍的“双元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同时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在企业学习时会有企业的培训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很明显:学生的学习是从工作开始的,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持有充分的兴趣。而当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工作中,遇见有不理解的知识的时候,在学校的理论教学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地补充。这样的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用人单位来说,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员,也为企业提供了效益,因为学生所学的东西就是企业本身所需要的东西。
反观我们的职业教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操作教学都是在学校完成,直到最后快要毕业了,便将学生直接推向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由笔者所在的学校顶岗实习之后的反馈结果来看,效果并不太好。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要想搞好职业教育,必须要与企业紧密合作。职业教育如果没有企业的高度参与,是没法走远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掌握一技之长,在未来拥有立足之地。
这种招生制度保证了学生入学后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只有在这种硬性的规则之下,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克服自身的惰性,积极而主动地坚持学习。而且,这种由企业引导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只需要按照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安排好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德国的职业教育从理念上得到了全国民众的认可并非偶然。它们在法律法规上的完善;有效的职业分析;招生制度上的优势和企业对教育教学强有力的参与力度,都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石。
我们的职业教育想要取得进步,具有吸引力,必须要增加硬实力,增强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信心。而这些,完全可以从上面分析的几个方面下手,不断地对现有的不良之处加以改善,尽力弥补我们的不足。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不再被社会所歧视,而是如外国一样被视为正常现象,那我们的目的便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潘慶玉.德国职业教育及教学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2]邢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王方玉.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1(18):90-92.